征稿已开启

查看我的稿件

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传播学,至少在以下意义上,与“关系”紧密相连,或者说是一门关系的学说。 ——人类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渗透到与人类相关的一切事物之中。传播是流经人类历史的河流,亦是人类关系赖以存在、发展与呈现的机制。 ——我们研究传播时,也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关系;研究他们通过怎样的途径相互影响;研究他们如何在他人和社会的“镜子”中映照自身;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关系的,反之也是一样。 ——关系与传播如此不可分割,以至于关系制约着传播的产生与否,关系的性质由成员间的传播限定,关系的隐含和模糊、关系的顺畅与冲突、关系的形成与建构,既是传播的结果,也是传播得以持续进行的动力。 ——人类关系在传播的机制中存在、发展和延续,故而传播领域包括态度、姿势、音调、意义和象征,包括词语、文字、印刷、电报、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也包括对于“我是谁”、“你是谁”以及“我们何以知道我们是谁”的无尽追问。传播机制的多重向度和不断演化,对应着社会之根基深厚而又持续变动的网络关系,它们都是把握空间或者时间的结果。 上世纪60年代中叶,当因特网的研制刚刚处于萌芽状态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利克利德(J.C.R.Licklider )曾做出一个让当时所有人瞠目结舌的预言:网络传播新技术带来的将不仅仅是机器的连接,信息处理的快捷,资料的丰厚和数据的共享,而且更是将相互作用的、在线的网络使用者互联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席卷全球的新传播革命的风暴对于社会各个领域的冲击,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引发,尤其是对于各种社会关系带来的变化,让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感同身受,让传播学的探索空间无比宽广。    当下中国,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相互交织,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关系方面的变革尤其引人瞩目。因此,2012年“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论坛将主题设定为“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此处的“网络化关系”当有双重含义,既是指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与传播活动密不可分的各种网状关系,尤其是指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介兴起之后,人与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改变、重塑及其带来的后果和问题。而“新传播与当下中国”的命题则适合于实体空间与远距离空间相并存的社会形态,其背景由信息网络的物质成分和非物质成分构成,“全球视野”和“中国现实”是这一命题的基本切入点。    论坛主题明确地体现传播学研究的学科特色:每当面临一场新的传播革命时,首当其冲的不仅有关于新媒介对设定诸如人类社会关系综合作用的探讨,而且伴随着对于“传播”、“关系”、“交往”、“沟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再思考。    论坛主题一如我们先前的论坛,在疏通和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强调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也就是基于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现实,从具体角度(某一现象、问题、个案、事件等)切入。我们希望论坛的讨论能够既有学理基础,又避免生搬硬套;既有开阔眼界,又落到实处;既传承以往,又面向未来。    为了使本年度论坛更加集中和更有质量,我们建议,论坛主题的讨论可从以下几个相互关联、各有侧重的维度来展开:    第一,传播学视野下的关系、交往和沟通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变化,它们在哪些方面受到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又怎样已经或应该具有属于自己学科的特征;“关系”在传播学学科中的总体地位,“关系”在作为传播学的分支之一的人际传播学中的特殊重要性,以至于有“关系是人际传播学的核心”之说;“关系”对于中国社会的专属意义和独特联想,这种意义和联想在当下信息传播全球化的状况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有着怎样顽强厚重的生命力;如果说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对于时间和空间障碍的持续突破,那么这种突破在改变人类关系变化方面产生了怎样连续的、不乏本质性的作用,并进而通向了我们本届论坛的主题(“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社会)。    第二,由于信息传播新技术革命首先在城市发生和产生影响,城市因此成为其最直接和显见的承载者和承受者,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现状和问题尤其独具特色。在此,可关注城市中的各种不同关系与交往的展开和复杂变化。包括:城市各种关系主体(如政府、行业、个体等)的角色认定、相互协商和利益冲突;城市公共传播与社会参与;城市公共政策、公共议题的传输与社会互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管理;城市社区传播与邻里关系;城市空间的社会交往以及社会交往对于城市空间的建构,等等。    第三,突破地域限制,探讨处于激烈变革中的中国社会的各种与本次论坛主题相关的问题。例如:人口流动作为中国社会开放的重要象征,对传统的城乡关系、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在城市及其连动地带的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中,公共信息如何通过人际传播得到传递和反馈;传播媒介技术日新月异,依托数字化的电子媒介兼容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的特色于一体,并不断更新换代,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如何身处一个独特的对话空间——赛博空间——进行交流与对话?后者怎样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 以上仅为思路和建议,参会者可自定论文题目,研究取向、方法和路径可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征稿信息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2月19日

    2013

    12月21日

    2013

  • 12月21日 201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