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是我国矿产资源方面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充分开发应用已有的地质矿产调查、勘查、多元资料与科研成果,以先进的成矿理论为指导,使用规范而有效的资源评价方法、技术和各类基础数据为支撑,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单位已开展的资源评价工作为基础。采取政府部门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专家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我国重要成矿区带内的矿产资源潜力,以及空间布局。预测未来10—20年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探明趋势,推断开发产能增长趋势,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战略布局。为更好地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也为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国家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工作提高对我国区域成矿规律的认识水平,完善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据此确定项目的具体目标和实施的技术路线。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总体技术思路为:以成矿理论为指导,加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加强与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深入分析地质构造的成矿信息,以Ⅲ级成矿区(带)为单位,深入全面总结主要矿产的成矿类型,研究以成矿系列为核心内容的区域成矿规律;全面利用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所显示的地质找矿信息;运用体现地质成矿规律内涵的预测技术,全面全过程应用GIS技术,在定性和Ⅳ、Ⅴ级成矿区内圈定预测区基础上,实现分省、全国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本次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成矿作用是地质作用的组成部分,矿产预测需要研究成矿作用和地质作用的关系,分析成矿作用的环境过程,因而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是矿产预测的基础工作。 现代成矿学研究表明,成矿作用在空间上经常产生于各类地质构造的边缘部位以及变异部位。重要的矿产主要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不同组成部位的结合带或者边界地带。在时间上一般与地质构造转换阶段密切相关,矿产地一般成群、成带分布,成矿带的规模和地质构造边缘带和变异带相当。因此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工作是矿产预测工作的基础,也是必需的途径。同时,开展地质构造背景的精细研究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地质模型法矿产预测的技术瓶颈,并且直接决定了矿产预测的准确程度。 截止2010年我国陆域已全部完成了1:20万、1:25万区调工作,为开展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自地调局成立以来,造山带大地构造相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填图领域。解决了大陆动力学理论在区调工作中的实践应用问题。目前大陆动力学理论在区调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已具备按照大陆动力学理论,全面更新我国地质构造综合图件的条件了。本次预测工作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针对矿产预测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制分省及全国统一的新一轮综合地质构造图,同时将运用GIS技术编制与地质构造图相配套的表达地质作用过程的各类辅助图件。 (2)科学开展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多元信息分析。多元信息研究工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在成矿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过程中,对地质构造研究的多元信息分析,其成果集中体现在以综合地质构造图为底图的综合信息地质构造图中。第二部分是在成矿规律研究过程中对矿化信息的综合分析。在矿床特征研究以及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等微观特征研究基础上建立找矿模型。 深入开展物探、化探、遥感资料的综合信息地质构造研究工作。综合信息地质构造研究工作的研究方式,是以地质构造研究结果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推断解释的地质构造内容通过综合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在地质构造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物探、化探、遥感有关地质构造推断解释信息的科学集成。其考虑了不同专业获取地质构造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在信息取舍时能在反映地质构造时间演化、空间分布、物质组分特征方面实现扬长避短。 (3)以成矿系列为核心内容的成矿规律研究工作。成矿规律研究工作是矿产预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将地质构造、矿产勘查、矿山开采等资料以及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所显示的地质找矿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机的联系起来。总结矿产的时间、空间、物质组份分布规律,形成规律,并据此预测未发现的新的矿产地的空间分布、矿种、规模、数量。本次总结研究工作以Ⅲ级成矿区(带)为基本单元,进行省(区)及全国汇总。 本系项目以2009年研究成果为基础,在进行过上一轮研究的各省(区)在此基础上,按本项目要求进一步深化研究,划分出本省(区)存在的各类成矿地质构造环境,充分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探测资料与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提取地质成矿信息,扩大在成矿规律研究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提高规律研究的质量。区域成矿特征和典型矿床研究是成矿规律研究工作的重要部分。由于本项目矿产预测要求做到圈定成矿预测区、预测资源量,因此选择矿床模型法为矿产预测的主导方法。典型矿床研究的深入程度,矿床成矿模式的建立、矿床模型(模式)所显示的信息量,及其可靠程度,直接关系到矿产预测的可信度,因此重视典型矿床的研究工作。 最后,以成矿系列等理论为指导,总结区域成矿规律主要通过分析地质构造与区域矿产的时空关系,归纳区域控矿因素,划分成矿区带,总结区域成矿特征,进一步完善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及矿床式的划分,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区域成矿谱系,建立成矿体系,进行矿产预测。根据陈毓川院士2005年研究成果,我国共划分五个成矿域(Ⅰ级)、16个成矿省(Ⅱ级)、81个成矿区带(Ⅲ级),本项目以此成矿区带划分为依据,进一步按8类矿种(组)归纳成矿区带,并开展单矿种(组)预测工作。 (4)运用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技术进行矿产预测。在矿产预测工作中细化、深化地质构造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区调原始资料,针对不同矿化类型的控矿因素开展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在区域矿产预测工作中,不仅重视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等多元信息通过数据处理获得找矿信息,还重视地质构造的信息的分析和表达,矿床模型的地质构造信息内容和预测区的地质构造信息较详细、可靠。 矿产预测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圈定成矿远景区;第二、预测远景区优选排序;第三、预测资源量。圈定成矿远景区主要采用综合地质信息模式类比法,根据不同类型的已知矿床的找矿信息总结找矿模式,通过类比圈定预测区的远景区。预测远景区的优选和分级排序分类方法的选择遵循如下原则:①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各地适用的方法;②必须坚持以地质成矿规律研究为主导;③考虑地质成矿规律基本因素以外,一般情况下还要考虑矿产勘查工作程度。预测资源量方法选择原则:本次预测工作很重要的目标是要求获得全国的单矿种预测资源量,采用的工作路线是在分省预测资源量的基础上进行全国数量汇总。本次预测工作很重要的目标是要求获得全国的单矿种预测资源量,采用的工作路线是在分省预测资源量的基础上进行全国数量汇总。为此不同的定量预测方法获得的数量不能累加,因此必须按16类矿种(组)统一规定几种定量预测方法为基本方法。此外各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的特点在完成规定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其他方法。 目前国内外正在采用的矿产预测方法都有明确的适用条件。因此根据矿产预测的要求,针对预测的条件在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预测方法,创建适应我国国情的预测技术。 (5)全面、全过程应用GIS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以来,完成了全国各种地质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为矿产预测全过程应用GIS技术创造了条件。此外,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作涉及资料浩繁,信息量大,数据处理复杂而技术专业种类繁多工作量很大,如果不使用计算机技术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所有数据都涉及空间分析,因此必须全面、全过程应用GIS技术。 GIS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内容:建立(维护、整理)基础空间数据库;通过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人机交互操作建立多元信息数据库,建立数字化模型,提取控矿标志、找矿信息进行矿产预测操作;完成各类基础图件、专题图件数字化编图、成图,实现全过程可视化表达和结果输出。
05月23日
2015
05月25日
2015
摘要截稿日期
注册截止日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