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已开启

查看我的稿件

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又是三月二十三,一年前的今天,我们任性地发出了一个邀请,邀请你们来北京电影学院,参加一次只能听见四十五岁以下年轻声音的论坛。在忐忑地等待了七个月以后,我们相聚在一起,两天真诚而活跃的首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不但在思想的交锋中增长了不少学术见识,而且成为了心向往之的朋友。告别时建立了微信群,相约明年一定要再见。 2015年10月论坛将如期举办第二届,我们还沿用上一届的范式,以指定命题和现场评论为特点,用提交学术思路和撰写论文的二次选拔方式,激荡思考潮流,回归学术本色,涉足学科前沿,鼓励创新思维,为有质量有创见的论文提供“风口”,打造一个最富创新性的专业学术交流品牌平台。 在此,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向你和你的朋友发出郑重邀请,欢迎再来!

征稿信息

重要日期

2015-05-30
初稿截稿日期

征稿范围

本届论坛的指定命题是—— 1. 作为类型和方法的科幻电影:感喟现实的未来想象 题引:科幻电影自半个多世纪前勃兴以来,越来越成为当代电影最重要、也最有成就的类型之一。彼时美苏两大阵营的诸多科幻电影杰作,作为一种想象未来的方式,无论其中呈现的是乌托邦还是异托邦,显现了明确的冷战时期文化症候。新好莱坞以最新技术成果打造的《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从古典好莱坞的成功类型衍变出可与其他类型比肩又极具时代特色的崭新银幕景观;前社会主义阵营中,以塔尔科夫斯基承载着苏联电影深厚传统的《飞向太空》为首,捷克新浪潮的奇诡想象和波兰学派的“道德焦虑”都将科幻电影的边界不断扩展。西欧艺术电影中也不乏戈达尔、特吕弗的科幻名作;而远在东方的日本则用科幻不断治愈着二战的核创伤。冷战终结之后,科幻电影籍美国的全球市场霸主地位强势行销,计算机和数字时代的来临更让这一片种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除了以动作和特效场面取胜的《阿凡达》、《变形金刚》等系列在世界各国造就票房神话之外,北美独立制片和欧洲艺术电影也努力提供另一种可能性的话语——从《月球》《无姓之人》一直到《她》《星际穿越》,不断为我们描摹着人类身处当代的焦虑和梦幻。商业电影框架下的科幻电影疆域现已扩展到俄罗斯和韩国,据说今年有望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在千呼万唤之后,我们年轻一代的科幻作家和电影人已经准备出手了吗? 我们提供以下思路供你参考: A. 科幻电影作为类型的要素分析与历史沿革 B. 科幻电影观照的现实和未来 C. 国别科幻电影研究 D. 科幻电影的技术/艺术史研究 E. 粉丝文化,或科幻电影的土壤 F. 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瞩望 2. 国际电影节与电影的文化身份:意识形态与艺术语言 题引:国际电影节主要诞生于二战之后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文化不仅成为了美苏两大阵营之间文化对峙的桥头堡,同时也构成了某种洞察和渗透对方的管道。同时,电影艺术家在这个超越地域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使它铭记着一代代人探索电影艺术规律的足迹。几十年间,无论是欧洲同行和美国的独立制片为抗衡好莱坞商业电影结成的统一战线,还是先来自苏俄东欧阵营,后来自东亚和中东那些表达自由及人格尊严的作品;无论它作为某种道义声援和资助者,让塔尔可夫斯基一直到贾法·帕纳西们的声音为世人所知;还是它乐此不疲地“发现”着电影作者,命名着电影流派与电影运动……国际电影节始终扮演着“伟大电影艺术”的守夜人,以及代表着当代人文世界对于新的人物形象、新的电影语言、新的叙事方式的渴求。而八〇年代以来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更新和起落,国际电影节不仅起到过重要的助推作用,也提供了一个深深影响着创作者、研究者和观众的视角。 我们欢迎以下几个方向的学术文章: A. 国际电影节的历史与现状(个案研究) B. 电影作者/大师/电影流派与国际电影节与(个案研究) C. 国际电影节的文化政治 D. 国际电影节的创投机制 E. 国际电影节中的华语电影 F. 对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电影节的研究 同时我们也欢迎来稿者的独到见解。 为保证论坛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同时获得参会学者之间更好的良性互动,请各位青年学者选择上述命题之一展开学术思路的撰写。 此外,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如果学者们最近在中国电影历史研究中有新鲜而又趣的发现和创见,我们也欢迎作为一个补充选题投稿,根据来稿情况或组成论坛的一个特别单元。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10月01日

    2015

    会议日期

  • 05月30日 2015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01日 201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