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已开启

查看我的稿件

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国产影片的创作与成绩备受瞩目。从2011年的《失恋33天》开始,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人再囧途之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接连创造票房佳绩。它们的创作者——“六代”以外的“新生代”影人也因此令人刮目相看。这些影片不以大制作或宏大、沉重的主题为突显,而是在“轻”松且具有喜剧色彩的现实题材背后,蕴含着相应的思想能量,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甚至形成了社会话题。“新生代”影人群体和他们的作品有着什么样的特质,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给国产电影以哪些新的启示,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讨。 为了探究这类电影现象和问题,深刻了解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同时进一步研究受众的观影需求,为促进电影产业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服务,中国电影博物馆在前四届学术年会成功举办的基础上,今年于10月26—27日举办2013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主题为“新生代:‘轻’电影与思想能量”。本届年会诚邀电影业界领军人物、一线电影从业者、电影学者、社会学和心理学专家共同参与讨论、交流互动。会后将收录发言实录和论文,正式公开出版年会成果汇编。 为了给电影业界和学界搭建交流平台,发挥电影业界学术交流服务中心的职能,深入开展传播电影影响和推动影响电影的工作,从2009年开始,中国电影博物馆每年举办一届学术年会。学术年会关注时下热点,旨在促进前沿电影学术观点的生发、碰撞、交流、切磋。2009年9月,为庆祝新中国六十华诞,梳理新中国电影创作和产业的历史与现状,总结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特征和规律,实现对中国电影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电影博物馆举办了主题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与观众的变迁”的第一届学术年会。本着“与年轻人共成长”的理念,除了权威专家和中生代学者,很多年轻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会嘉宾提出,本次年会将电影观众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会后,中国电影博物馆将提交的论文结集出版《新中国电影六十年与观众的变迁——2009中国电影博物馆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书。 为了进一步为电影繁荣发展提供参考,2010年,年会开始从内容入手,研究当下电影叙事方面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主题为“受众需求与当下中国电影叙事能力”。年会嘉宾的邀请范围首次扩大到北京以外的天津、广东、甘肃、新疆等地,大家齐聚中国电影博物馆,为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讲故事把脉会诊、建言献策。专家认为,年会不拘泥于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除了学术专家外,业界人士和媒体代表也在会上发声。会后出版《观众需求与当下中国电影的叙事能力——2010中国电影博物馆学术年会论文集》。 两届学术年会扩大了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学术影响力,也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参考。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下,从2011年开始,中国电影博物馆学术年会更名为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年会规模从一天增为两天,增加了开幕式暨高峰研讨环节,更加注重邀请一线创作者和业界领军人物参与。在观影媒体终端日新月异的技术背景下,为了从创作主体、营销模式、播映终端及市场等角度探讨电影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呈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发现并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中国电影博物馆于2011年11月26-27日举办了主题为“全媒体传播视野下的电影生态”的2011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中影集团、华谊兄弟等多家知名电影机构领军人物,李前宽、翟俊杰、冯小宁等知名影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电影学者和电影相关专业院校的师生,共300余人参加了年会。会后公开出版的《全媒体传播视野下的电影生态——2011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成果汇编》一书,不仅包含年会论文,还特别收录了年会高峰研讨和专题学术研讨的精华观点,更加全面、深入地展现了年会成果。 2012年,为了响应上级领导提出的“与首都高校合作”的号召,发挥首都智力资源和专业人才汇集的优势,中国电影博物馆首次走出馆舍天地、走进高校,与北京大学联合主办了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年会主题为“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共设开闭幕式、主旨演讲和十场研讨交流活动,旨在探讨中国电影如何进一步增加创意、提升品质,探寻有特色、有感召力的文化表达方式,传播好自身的文化价值观,进一步提升文化力和影响力。会后公开出版了《电影:文化力与影响力——2012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成果汇编》。 不仅如此,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还得到了媒体广泛的关注和报道。一方面,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网等国家级媒体,《北京日报》、《新京报》、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千龙网等市属媒体,《中国电影报》、《综艺报》、《中国文化报》等行业媒体,以及新浪、搜狐等主流门户网站,都发布了关于学术年会的新闻消息或专题报道等。另一方面,年会观点综述还专门刊发在《当代电影》、《现代传播》等国内电影学术核心期刊上。此外,学术年会论文集和成果汇编也得到了参会嘉宾、一线中青年教师、专业学生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高校图书馆的一致认可,称它们是“关注电影当下热点的专业学术资料”。 经过四年的培育,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在业界、学界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北京)电影学术年会逐渐形成电影学术氛围和品牌,规模和影响力已跃居第一方阵,是国内电影界一项不可替代的年度学术盛会,并在电影行业众多的节、展、会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中国电影博物馆也将继续再接再厉,搭建好、维系好这个平台,整合资源,广泛合作,为推动电影大发展大繁荣、促进北京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征稿信息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6日

    2013

    10月27日

    2013

  • 10月27日 201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电影博物馆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