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已开启

查看我的门票

已截止
活动简介

华南是中国三大主要陆块之一,是理解中国大陆地质演化的重要窗口。自太古宙以来,华南大陆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程,记录了多期次的关键地质事件,并且发育了以岩浆热液成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为了促进华南构造演化与岩浆热液成矿的研究,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拟在湖北举办华南构造演化与岩浆热液成矿学术研讨会,聚焦华南东南缘构造演化与岩浆热液成矿事件,并组织湖北黄石-咸宁一带会前野外考察,现场探讨相关学术问题。
一、会议主题:华南构造演化与岩浆热液成矿
二、会议时间:2024 年 1 月 12-14 日
三、会议地点:湖北咸宁
四、会前野外考察时间:2024 年 1 月 13 日
五、会前野外考察路线:湖北黄石-咸宁
六、会议学术交流时间:2024 年 1 月 14 日 8:30-11:30
七、会议注册费:1500 元

会议联系人:
赵军红: 13971592335;
赵新福: 18507149986;
王 伟: 13349970629;
孙 思: 18108614331;
吴亚飞: 18202726469;
陈 明: 18986191704;
刘泽瑞: 15827228530;
张鹏飞: 15201193146;
赵 文: 18381053153;
黄禹玮: 13935199757;
梁 钰: 19866079479;
刘帅杰: 18810048257;

会议日程:
2024 年 1 月 12 日:

参会代表报到——咸宁碧桂园凤凰温泉酒店,咸宁市咸安区龙潭大道 1 号,电话:(0715)8819888, (0715)8819999。
2024 年 1 月 13 日:
上午 从咸宁出发前往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下午 返回咸宁通山考察岩溶地质现象
晚上 回咸宁碧桂园凤凰温泉酒店。
2024 年 1 月 14 日:
上午 学术交流会--咸宁碧桂园凤凰温泉酒店会议中心
下午 离会。
温馨提示:
(1) 为便于各方行程及会议管理,参会期间所有人员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2) 12 日参会代表可以乘坐高铁直达或转乘至咸宁北。香港西九龙出发的高铁,可在深圳北、广州南或长沙南转乘至咸宁北;
(3) 如果乘飞机到武汉天河机场,请于 1 月 12 日 16:00 前抵达机场,会务组将安排车辆接至咸宁会议地,从武汉天河机场出发的巴士时间为 1 月 12 日 16:00。

野外考察信息:

(1)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东临长江滚滚波涛,西依雉山蒙蒙烟雨,这里曾是大冶铁矿所在地,也中国第一家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位于长江中下游铜铁多金属成矿带西段,矿床金属矿物类型丰富,主要以磁铁矿为主,还发现有赤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菱铁矿及黄铁矿等多种含铁矿物,是我国著名的矽卡岩型铁矿床,被学界定义为“大冶式铁矿”。
       公元 226 年,孙权在铁山大兴炉冶锻造刀具,拉开了大冶铁矿辉煌的开采史。1890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钢铁工业,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将大冶铁矿建成了中国首家科学勘察和机械化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成为我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原料基地。汉冶萍公司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 3 部分组成,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大冶铁矿作为汉冶萍“铁三角”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铁路将大冶的铁矿和江西萍乡的煤矿运到汉阳铁厂炼钢,奠定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为洋务运动和我国近代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大冶铁矿累计探明铁矿石资源储量超过 1.6亿吨,1958-2003 年,累计开采矿石约 1.3 亿吨,铁矿资源的开发使大冶一度成为全国百强县和湖北最强县。但多年的开采导致大冶铁矿资源日渐枯竭,已探明的矿藏几乎开采殆尽。政府投资在原先的露天采坑基础上兴建了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在总面积达 398 万平方米的废石堆上,建成面积达 366 余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硬岩绿化复垦基地。公园内有国内最具特色的 “井下探幽”项目,下 700 余级台阶可深度体验当年矿工工作场景。还拥有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之称的亚洲第一采坑— “矿冶大峡谷”,形如一只硕大的倒葫芦,东西长 2200 米、南北宽900 米、最大落差 444 米,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湖北省继三峡大坝之后第二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于 2010 年2 月 22 日被评为国家 AAAA 级景区。

(2) 咸宁通山隐水洞
       湖北通山隐水洞位于湖北核电之都——通山县大畈境内,九宫山下,富水湖畔,距通山县城 12 公里,距武汉市 130 公里,交通便利。洞口朝北,在 30 米高的石壁下,两溪注入洞内成为 10 公里长的伏流,故名隐水洞。
       隐水洞是一处典型的由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溶地质作用形成的大型溶洞,洞穴穿越的围岩为距今约 5 亿年的寒武系碳酸盐岩。与中国已发现的地下河洞穴相比,通山隐水洞兼备现代地下河与古河道地质现象,其地质特征及地质景观分布较好。洞口宽 25 米,高 2 米,进洞十米后空间宽敞,高 40 米,长约 10 公里。岩溶地质过程极其发育,洞内大洞套小洞,上洞连下洞,纵横交错,回环曲折还有能容万人的四层石楼。主洞长达 5000 米,全长 5180 米,平均高达 20 米,宽 25米。洞内发育石笋、石柱、石钟乳、石瀑、石钟、石帘、石笋、石花、石幔等各种现象,形成了洞内流水、雾霭、鱼蟹嬉戏、燕幅飞舞、龙宫水府、玉树石林、壁画长廊等各种景色,是进行喀斯特地貌研究及学习的绝佳场所。

 

留言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留言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1月12日

    2024

    01月14日

    2024

  • 01月20日 2024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联系方式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