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稻系统中二甲基一巯基砷的迁移转化与稻米积累
编号:6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05 11:20:27 浏览:48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5日 17:2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006] 分会场报告-731室 [6-2] 主题17:土壤和地下水中新污染物(宋昕、姚槐应)

暂无文件

摘要
砷(Arsenic)是一种有毒的类金属元素。水稻是全球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人体摄入砷的主要来源,农田土壤砷污染严重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砷的形态决定了其有效性与毒性,水稻土中不同砷形态的含量及转化对水稻籽粒中砷的积累和以水稻为主食人群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见的砷形态,例如三价砷[As(III)]、五价砷[As(V)]、一甲基砷(MMA)及二甲基砷(DMA)等。而由于多种原因,水稻系统中的巯基砷种类被忽略了,尤其是对人体具有高毒性的二甲基一巯基砷(DMMTA),其在水稻土中的产生和动态及其在稻米中的含量等仍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首先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PLC-ICP-MS)为基础,建立了一种新的定性定量分析甲基巯基砷的方法,并以此建立了保存水稻土壤孔隙水及稻米砷形态提取的方法。根据该方法,探究了高毒性DMMTA在土壤中动态变化机制及其在稻米中的含量与空间分布等。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DMMTA是稻土孔隙水中主要的甲基巯基砷形态,其浓度约为DMA的58%,其动态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前体,即DMA。此外,硫酸盐还原菌及产甲烷菌也介导了DMMTA在土壤中的产生及消亡。根据稻米砷形态分析,发现传统的砷形态分析方法会导致DMMTA转变为DMA而被忽略,而酶解提取法能有效分析稻米不同砷形态。根据酶解法,发现DMMTA在中国砷污染大田收集的大米中的浓度为4 ~ 35 µg/kg,在全球市场购买精米中的浓度为1 ~ 30 µg/kg,占As总量的1 ~ 17%。在全球范围内,DMMTA的浓度显示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其浓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北美地区DMMTA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在非洲地区最低。更重要地,通过模拟实验,发现DMMTA在大米烹饪及模拟人体消化过程中都保持稳定。本研究结果对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当前并无关于DMMTA的标准,相关部门有必要提高对DMMTA的重视,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戴军
南京农业大学

稿件作者
戴军 南京农业大学
汪鹏 南京农业大学
赵方杰 南京农业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