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污染场地中微生物-多环芳烃的跨介质迁移及界面过程响应机制
编号:116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09 23:14:34 浏览:81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0月26日 11:5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001] 分会场报告-南京A厅 [1-4] 主题1-1:土壤污染物跨介质迁移与界面过程(朱东强、王芳)

暂无文件

摘要
某污染场地中微生物-多环芳烃的跨介质迁移及界面过程响应机制
赵振华a, *, Barry Mody Ourya, 夏立玲c, 秦之瑞a, 潘翔宇 a, 钱继禅a,
罗方舟a, 吴勇d, 刘璐琦d, 王伟d
a河海大学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8,中国
c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210016,中国
d江苏苏美达成套设备工程有公司, 南京 210018, 中国

       热处理方法是修复退役场地有机污染物的常用方法。然而,人们对污染场地热处理过程中和热前后处理细菌群落及污染物的介质迁移和过程响应却知之甚少。本研究以某污染场地热修复现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及痕量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了某煤气厂热处理现场热修复降温过程中不同深度、不同污染修复区、不同修复温度区域微生物和多环芳烃(PAHs)的界面行为、残留特征及生态响应和交互作用机制。借助Venn、heatmap、PLS-DA、聚类分析和RDA分析表明,污染场地深度、修复区温度和不同修复区污染物浓度,都导致细菌结构组成出现了明显的分区差异,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每个分组都有共有种和特异性代表微生物的出现。随着多环芳烃残留水平的不同、土壤温度和土壤深度的增加,一些嗜热微生物、杆菌等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多环芳烃表现出跨介质迁移行为。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发现,相对丰度较高的几个属在多环芳烃降解中具有功能或积极作用,其中包括芽孢杆菌、热杆菌、少杆菌、小单孢菌、拟杆菌和芽孢杆菌。本研究揭示了场地污染特征、温度和深度对相应微生物通讯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为研究热处理修复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的微生物场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污染场地; 多环芳烃; 热修复; 菌群组成; 生物响应.
作者简介:赵振华,男,河海大学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湿地、土壤及根际微环境中微生物及酶的赋存形态及活性研究;河湖富营养化-藻华爆发-POPs交互作用机制解析(2)典型风险污染物在水、土等环境介质中的痕量检测、迁移转化及污染控制特别是生物-生态控制技术的开发研究;(3)沉水植物生物膜对水体中PAHs-氮污染物耦合消解机制研究;(4)改性光催化剂-POPs降解菌对污染物的协同消解机制及应用技术研发;目前,作为第一负责人正承担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重点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2项,省基金1项。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EI 4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编英文专著1部。已指导博、硕研究生50余人,邮箱:zzh4000@126.com, 或zzh4000@hhu.edu.cn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赵振华
Prof. 河海大学

稿件作者
赵振华 河海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5日

    2021

    10月27日

    2021

  • 10月1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0月10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10月23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环境微塑料工作组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土壤与地下水环境专业委员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工程专业委员会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