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七盘沟流域地质灾害活动演化
编号:255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21 11:04:31 浏览:81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3:5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3] 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S3-3] 3、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3

暂无文件

摘要
2008年汶川地震产生了大量崩塌、滑坡(Xu et al., 2014),并且这些物源主要堆积在沟道或者陡峻的斜坡上,在后期强降雨的影响下产生新滑坡和使现有滑坡体复活,进而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物源(Fan et al., 2019),将会对震区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长期威胁。基于此部分学者利用遥感和野外调查手段对震后滑坡、泥石流和植被恢复等进行了研究,例如:根据遥感和多期野外调查将震后滑坡活动率分为高活跃期(2008-2013)、低活跃期(2013-2018)、恢复期(2018-2023)和稳定期(2023年后)(Chen et al., 2020);根据降雨和多期调查,将震后泥石流活动性分为活跃期、非稳定期和衰退期,并预测泥石流活动将以4-5年为周期进行振荡式恢复(Zhang and Zhang, 2017);以NDVI长期序列变化为指标预测汶川震区植被将在20年内恢复到震前水平(Yunus et al., 2020)。虽然前人对汶川地震后滑坡和生态灾害的衰变模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对地质灾害活动演化的定量预测还相对缺乏。基于地质灾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活动性,本文以汶川震区七盘沟泥石流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遥感监测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震后地质灾害的活动演化进行研究,并得到了一下研究结果:
(1)震后滑坡活动强度逐渐下降,且活动滑坡具有向缓坡和高海拔区域移动的趋势,但滑坡总面积却不断增加;
(2)震后植被不断恢复,至2019年植被覆盖度基本达到震前水平,但是植被结构和群落组成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3)将震后滑坡活动性分为:活跃期(2008-2013)、自我调整期(2013-2026)和稳定期(2026年后)三阶段。对比分析叠溪地震后七盘沟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汶川震后七盘沟泥石流活动性将持续50年甚至更久。
 
关键词
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地震演化;植被恢复;七盘沟
报告人
史青云
成都理工大学

稿件作者
史青云 成都理工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09日

    2021

    07月11日

    2021

  • 05月30日 2021

    摘要截稿日期

  • 05月3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30日 2021

    提前注册日期

  • 07月10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11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贵州大学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