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更新世亚热带湿地碳循环对于干湿变化的响应
编号:1631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2:43:20 浏览:99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09: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1B] 1B、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S1B-2] 1B、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2

暂无文件

摘要
    湿地作为全球巨大的碳库及甲烷排放源,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目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温暖的全新世,研究结果表明北方高纬度泥炭地对早全新世CH4浓度的升高有重要的贡献(Jones and Yu, 2010; Yu et al., 2010)。往长时间尺度延伸,在末次冰期,北方高纬度地区大范围被冰盖覆盖,气候带南移,导致地处中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成为重要的富碳场所(Xu et al.,2016; Zhao et al., 2014)。因此在末次冰期,很有可能是热带/亚热带湿地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末次冰期热带/亚热带湿地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显得尤为重要。
   地处长江中游地区的大九湖盆地自晚更新世以来连续沉积,是研究末次冰期亚热带湿地生态系统古气候与古生态响应的理想场所。2016年9月,在大九湖盆地采集钻孔岩芯(ZK7),岩性为青灰色粉砂与黑色炭质黏土交替。通过利用高分辨率Fe元素记录进行天文调谐,确定了2m-8m沉积层序的年代为83 ka~23 ka BP。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脂类分子组成及其单体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了湖沼相生态系统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水文变化的响应。
    研究结果表明,在MIS5晚期(83~72 ka BP),由湖相沉积的青灰色黏土组成,总有机碳(TOC)、总有机氮(TN)和C/N均处于低值。同时正构烷烃ACL、CPI值也较低,而 Paq较高,说明这一时期水生植物生长旺盛,气候偏冷湿。过渡到末次冰期MIS 4阶段(72~57 ka BP),沉积相经历了湖相向泥炭沉积的巨大转变,TOC、TN和C/N快速增加。而长链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非常窄,在 -32‰~ -34‰之间变化,属于典型C3植物,说明有机质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同时烷烃CPI处于高值,说明该时期受到的微生物降解作用是较弱的,大量的有机质被保存,气候偏冷干。到MIS 3 时期(57~29 ka BP),长链烷烃碳同位素组成与C/N说明有机质仍然以陆生C3植物的输入为主,气候转向温暖湿润。但TOC、Paq、CPI变化是比较剧烈的,记录了气候的冷暖波动。这些初步结果清楚地表明,从湖相过渡到泥炭沉积的过程中,古生态过程发生了剧烈的转变。
关键词
碳循环
报告人
杨洋
学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杨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咸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09日

    2021

    07月11日

    2021

  • 05月30日 2021

    摘要截稿日期

  • 05月3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30日 2021

    提前注册日期

  • 07月10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11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贵州大学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