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近海微塑料污染特征及定量化源解析
编号:155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6 10:54:16 浏览:82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6:41(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S5C] 5C、环境科学 [S5C-3] 5C、环境科学-3

暂无文件

摘要
       微塑料(Microplastic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广泛分布在海洋环境中,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由于其较小的尺寸(<5mm),容易被海洋生物所摄食,并通过食物链传递对生物体产生一定的物理和毒性危害,最终对整个生物系统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目前海洋微塑料污染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以及公众的高度关注。对微塑料进行源解析是微塑料管控的基础和关键环节。由于环境中微塑料的复杂性,目前并未建立微塑料源解析体系,多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特定研究区域的微塑料进行定性化的源解析。
       江苏沿海地区是主要江河的入海口,且沿岸人口密集,又有许多新兴的临海工业区,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微塑料污染。目前江苏近海环境的微塑料污染仍缺乏系统性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研究了江苏近海微塑料的污染特征、空间分布及来源组成。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0998± 0.0720个/m3(333 μm拖网)和0.1858± 0.0927个/g。该区域的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均呈现东西向近岸高(水体:0.1441±0.0864个/m3、沉积物:0.2208±0.1020个/g)、远岸低(水体:0.0691±0.0417个/ m3、沉积物:0.1557±0.0711个/g),南北向长江口北支海区较高(水体:0.1431±0.0707个/m3、沉积物:0.2740±0.1240个/g)的分布趋势。陆源输入和水动力条件是影响研究区微塑料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该区域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与粒度之间并无相关关系。研究区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占比最多的形状均为纤维状,分别为71.61%和39.21%,占比最多的成份分别为PE(33.99%)和PES(40.65%),南北不同区域之间的各种微塑料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差异。
      本研究基于之前建立的微塑料初步源解析体系对江苏近海的微塑料进行了定量化源解析。在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分别有效识别出了10类和9种来源的微塑料,且占比最多的分别为“hardFrag_deco”(常见塑料垃圾的降解)和“Fib_thin”(衣物纤维)类来源的微塑料,分别占比为29.72%和61.94%。通过对江苏近海不同海区水体中微塑料的来源种类组成发现,海州湾区域和长江口北支区域中微塑料来源种类占比最高的都是衣物纤维类(“Fib_thin”),分别占其全部微塑料的38.40%和40.44%,这些海区应加强入海水系沿岸农村地区的排水系统建设,并提高污水处理中对微塑料的拦截率;辐射沙脊群海域水体中的微塑料以 “hardFrag_deco”类为主(51.95%),该区域应加强入海河流中塑料垃圾的治理。
关键词
江苏近海,微塑料,源解析
报告人
王腾
河海大学

稿件作者
王腾 河海大学
李保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09日

    2021

    07月11日

    2021

  • 05月30日 2021

    摘要截稿日期

  • 05月3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30日 2021

    提前注册日期

  • 07月10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11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贵州大学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