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视角下的中国42个主要城市的社区宜居性评估
编号:1004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06-15 16:32:58 浏览:75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07月11日 15:2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S4B] 4B、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S4B-3] 4B、生态与可持续发展-3

暂无文件

摘要
宜居性是城市研究者们密切关注的话题。然而,当前的宜居性评价大多基于城市级别,个体社区尺度下的宜居性评估至今为止非常缺乏,特别是面向多城市的调查。本文搭建了一个系统、科学、多维度的社区宜居性评估框架,并基于2.1米的资源三号(ZY-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众源地理数据制作了丰富、精细的数据集,包含:地表覆盖、建筑物高度、兴趣点和社区边界,从而对中国42个主要城市的101,630个社区展开了宜居性评估。我们提出的社区宜居指标体系主要由5个一级指标(建筑环境,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舒适,安全韧性),27个二级指标,以及1个综合社区宜居性指数(CLI)构成。此外,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和热点分析在内的多种统计手段也被应用于该评估框架中。我们发现了如下有趣的结论:1)对专家问卷的层次分析结果表明,生活舒适度是社区居民最看重的宜居因素,而建筑环境的重要性相对最弱。一些负面因素(如:社区周边的工厂数量)对宜居性的影响要超过正面因素;2)对二级指标的分析显示,中国的大部分社区都具有较高的建筑物密度和较低的绿地覆盖率;3)一级指标中,安全韧性是当前中国的社区宜居性的主要短板,特别是在一些低等级的城市中;4)中国的宜居社区建设存在空间上的严重不平衡。一方面,中部地区(如:郑州,武汉)的CLI均值最高,而东部和南部城市(如:广州)的CLI均值则普遍高于西部和北部城市(如:烟台,唐山,拉萨等)。另一方面,城市内部各社区CLI值的分布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性和异质性。总的来说,本研究首次从遥感的视角对大范围的个体社区的宜居性进行了评估。我们所提出的评估框架有望将社区宜居性的概念更有效地应用于实际规划之中,而评估结果也将有助于管理者们制定符合地方特点的政策从而提高社区宜居性。
关键词
社区;宜居性;生活舒适度;建筑环境;安全韧性;高分辨率遥感
报告人
刘樾
武汉大学

稿件作者
刘樾 武汉大学
黄昕 武汉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7月09日

    2021

    07月11日

    2021

  • 05月30日 2021

    摘要截稿日期

  • 05月30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30日 2021

    提前注册日期

  • 07月10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 07月11日 2021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贵州大学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