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流”空间视角下中国城市体系规模层级结构研究
编号:9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9-10 14:46:20 浏览:267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从模块化向网络化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综合“场所—流”空间视角对城市体系规模层级结构进行研究。基于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流动网络,对2020年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等级与网络结构特征进行刻画,并引入“优势树”方法,综合人口规模、网络效应和地理邻近关系,进一步揭示“场所—流”互动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规模层级结构。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整体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等级结构清晰,头部城市集聚效应明显,但中小城市发展相对不足,均衡性仍有待提升;2)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网络呈现出显著的层级化与核心—边缘结构,体现了高度集聚与区域人口流动差异并存的特征;3)基于“优势树”方法的中国城市规模层级结构划分结果显示,上海、北京、重庆、广州、沈阳等城市被识别为一级中心城市(层级“高度”H=3),凸显了以上城市兼具规模、网络和区位优势,武汉、长沙、南京等38个城市为次级中心城市(H=2),其余城市则处于H=1层级。研究结果有助于从规模等级和网络结构交互关系揭示等级秩序与流动联系的耦合机制,为优化国家城市体系布局、促进人口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城市体系;规模等级;网络结构;人口流动;城市腹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