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孔隙水微观赋存特征:热重分析与蒸气 吸附对比
编号:34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11-13 21:00:31 浏览:3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原生孔隙水直接制约着页岩气的富集与产出,水力压裂过程低返排率使得大量压裂液滞留在地层中,导致页岩孔隙水的分布更加复杂多样。前期研究主要关注于页岩储层水蒸气,即气态水条件下页岩孔隙水微观分布特征。然而,在我国页岩气主要产层内孔隙水主要以液态水赋存,液态水条件下页岩孔隙水的微观分布鲜有探究。本文以四川盆地五峰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饱和水条件下的热重-核磁共振联合测试分析,揭示了液态水条件下页岩孔隙水的微观赋存特征,并与气态水条件对比,系统阐明了页岩孔隙水的微观赋存特征,以及气态水与液态水赋存差异。
结果显示,热重分析是揭示页岩孔隙水微观赋存特征的有效方法,可直接厘定吸附水、束缚水和可动水的含量。页岩总含水量分布在13.99-70.46mg/g,平均为46.16mg/g,其中可动水含量分布在5.37-32.98mg/g,平均为17.82mg/g,其次为吸附水平均为17.38mg/g(5.95-23.7mg/g),束缚水含量最低,介于2.68-16.7.mg/g,平均为10.95mg/g。结合磁共振T2谱分布及吸附比例方程,理清了不同赋存状态页岩孔隙水的赋存孔径范围,吸附水主要赋存于小于100nm的微小孔,可动水主要分布在大于100nm的孔隙,尤其是大于1000nm的大孔,束缚水主要赋存于10-2000nm的孔隙。吸附水主要受有机质控制,其次为黏土矿物,束缚水则反之,而可动水主要与石英有关。
页岩水蒸气吸附呈现为II吸附曲线,依次发生单层吸附、多层吸附和毛细管凝聚(Zolfaghari et al., 2017; Bai et al., 2020; Yang et al., 2021; Zhang et al., 2022)。系统阐明了水蒸气吸附过程页岩孔隙水的分布,当相对湿度低于0.75时,水分子主要吸附在水润湿的黏土矿物表面,其次是吸附在有机质含氧官能团表面。因此,吸附水量主要受黏土矿物控制,其次为有机质。然而,当相对湿度大于0.75时,发生毛细管凝聚,孔体积而不是比表面积控制着吸附水量,有机质主要控制着吸附水量,而黏土矿物次之。不同相对湿度页岩T2与T1-T2谱分布显示,水蒸气吸附主要发生在小于100nm孔隙,以吸附水和束缚水为主,几乎不含可动水。水蒸气吸附对页岩孔隙结构影响显著,低温氮气吸附-解吸显示,水蒸气吸附将极大地降低氮气吸附量,显著地降低孔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主要影响小于100nm的微小孔。此外,分形维数显示,随着相对压力增加,页岩孔隙结构及孔隙表面复杂性降低,非均质性减弱。
基于热重分析(TGA)的液态水饱和度可以很好地阐明全尺度页岩孔隙网络中的水,尤其是大孔隙(>100纳米)中的可动水和束缚水(图1)。水蒸气吸附法主要揭示了小于100纳米的纳米孔隙中的水分,但忽略了大部分束缚水和可动水。作为页岩气生产的主要贡献者,游离气以及孔隙水对其的影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更多关注。建立了不同含水条件下页岩孔隙水赋存模式,在低含水饱和度水平下,特别是在相对湿度(RH)为0.23时,孔隙水主要吸附在黏土矿物的表面,这是由其强烈的亲水性所驱动的。随着RH的增加,吸附机制从单层吸附转变为多层吸附。随着RH的进一步升高,水分子开始吸附到有机物中的含氧官能团上。当RH达到0.98的高水平时,毛细管凝结开始占据主导地位,逐渐取代吸附作用并填充微小孔隙。最终,在饱和条件下,孔隙水完全占据了页岩孔隙系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