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烃地球化学指标在台北凹陷原油运移示踪中的应用
编号:23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11-12 21:41:09 浏览:2次
口头报告
摘要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次凹作为吐哈盆地重要的油气探区,早期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侏罗系以上的上含油气系统,但是随着勘探的深入,勘探重点逐渐向深层转移,形成了深层油气勘探的勘探布局。然而,目前对深层的二、三叠系下含油气系统的资源潜力和生烃潜力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进一步对二、三叠系的资源潜力和生烃潜力进行研究。本研究聚焦于胜北次凹的二叠系桃东沟群和三叠系黄山街组,通过开展烃源岩评价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和运移路径示踪,明确二、三叠系烃源岩生烃潜力和对胜北次凹二叠系油藏的贡献,为该区域的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桃东沟群和黄山街组是胜北次凹的重要烃源岩层位,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烃源岩TOC含量、生烃潜力较高,均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在平面上呈现出显著的分带特征。桃东沟群玉北西构造带烃源岩TOC介于0.85%-5.08%之间,S1+S2介于0.6-66.92mg/g之间,主要为Ⅱ1-Ⅱ2型干酪根;连木沁构造带烃源岩TOC介于0.57%-27.78%之间,S1+S2介于1.68-10.63mg/g之间,主要为Ⅱ2-Ⅲ型干酪根;英也尔构造带TOC介于0.26%-8.64%之间,S1+S2介于0.03-7.86mg/g之间,主要为Ⅱ2-Ⅲ型干酪根。黄山街组火焰山造带烃源岩TOC介于0.53%-7.65%之间,S1+S2介于0.33-17.11mg/g之间;葡东构造带TOC介于0.23%-5.31%之间,S1+S2介于0.23-10.27mg/g之间;丘陵构造带TOC介于0.17%-4.24%之间,S1+S2介于0.03-10.14mg/g之间。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总体分成两类:胜北次凹洼陷带玉探1井原油正构烷烃呈后峰型分布,原油三环萜烷具有高C21TT、C23TT优势,高C24Tet,原油样品中检测出丰富的C30藿烷,且Ga含量较低,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特征,即C29>C28<C27,指示原油母质形成于淡水湖相沉积环境,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兼具低等水生生物贡献。英也尔、连木沁构造带原油正构烷烃呈前峰型分布,原油三环萜烷具有高C20TT、C21TT、C23TT优势,中等C24Tet,原油样品检测出丰富的C30藿烷,且Ga含量较高,C27-C28-C29规则甾烷呈直线型分布特征,即C29>C28>C27,指示原油母质形成于咸水沉积环境,来源为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的双重贡献。
胜北次凹分为两类原油:Ⅰ类原油为主要分布在连木沁、英也尔、玉北一带,为成熟原油,主要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淡水湖相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为浮游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贡献;Ⅱ类原油为玉探1井三叠储层原油,为成熟原油,主要形成于弱氧化-弱还原、湖相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为浮游生物藻类细菌占主导、和高等植物双重贡献;Ⅰ类原油和Ⅱ类原油有机质来源不同,指示其可能分别为处在不同沉积环境的桃东沟群烃源岩供烃。在此基础上,根据芳烃运移路径示踪特征可知,自北向南,由洼陷带到凸起带参数逐渐降低,指示桃东沟群生成的原油自玉探1井向连木沁-英也尔-玉北-鲁克沁充注。
综上所述,胜北次凹识别出两类原油,I型油主要分布连木沁、英也尔、玉北和鲁克沁,主要为桃东沟群半深湖相烃源岩供烃,II型油为玉探1井三叠储层原油,桃东沟群滨浅湖相源岩供烃。胜北次凹油藏油源的明确,从源的角度证实了桃东沟群源岩的供烃能力,为台北凹陷的勘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台北凹陷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台北凹陷,生物标志化合物,芳烃,油气示踪、烃源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