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 2025-07-01 21:22:27
基于体系工程视角的美对抗式后勤作战概念辨析与启示
对抗;后勤;体系工程
终稿
王沛 / 国防科技大学
刘志敏 / 国防科技大学
吴展燕 / 国防科技大学
本文首先剖析美军对抗式后勤作战概念的概念内涵和演进动因,指出其本质是通过体系化重构,使后勤系统在大国竞争的全域对抗环境中保持持续保障能力,与传统后勤的效率优先不同,新概念强调生存为本,着力实现三大范式转变,一是目标转向,从追求“供应链效率”转向保障“系统生存性”,要求后勤体系承受高强度打击后仍能够维持基本效能;二是威胁认知,承认对手具备包括物理域火力毁伤、信息域网络攻击和认知域决策干扰在内的全域打击能力,后勤节点成为首波打击的目标;三是设计原则,以“分布式、冗余化、自适应”取代“集中式、精益化、计划驱动”模式。上述转型源于战略环境剧变,美军评估其在未来高端战争中依赖的固定基地和漫长海运线在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下的存活率骤降,迫使后勤从“幕后支援”走向“前线作战域”。

其次基于体系工程视角分析概念总体架构,认为美通过三层架构创新实现后勤体系韧性升级,一是物理层,用网状节点替代线性链条,主要体现在采用“供应网”拓扑结构,部署分布式微型预置点以响应一线燃油、弹药、器材等需求,建设多域投送通道,利用陆海空天的无人装备或低可探测装备形成立体运力网,将一半以上的战备物资从中央仓库前移至战术边缘,以实施动态储备策略;二是信息层,通过智能驱动后勤决策快速闭环,构建后勤数字骨干网,整合物资追踪、装备健康监测、战场物联网数据,开发AI预测模型,依据交战强度、气象、战损率预判补给需求,实现从申请拉动到需求推动的转型,应用区块链、延迟容忍网络等抗毁通信技术实现断网续传;三是能力层,通过部署3D打印等移动制造单元、推行“多能维修兵”改革、开发自愈式能源网络等举措,打造战场自主再生系统。

而后通过跟踪美军在相关演习演训中披露的信息评估该概念当前所处的能力状态,认定美在无人自主集群、数字供应生态、预测式维护云三个方面聚力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创新,例如在“融合计划-2024”演习中,28架无人机与无人艇协同,在电子对抗环境中向6个孤立单位成功投送弹药;基于“Uber”订单-派单式资源调度平台,实现从韩国仓库途径菲律宾基地再到机动预置点的跨域实时匹配;F-35战斗机的自主后勤信息系统通过机器学习预测发动机故障,大幅提高维修人力和资源调度效率。

之后辨析概念实施困境和结构性矛盾。一是技术成熟度存在落差。无人平台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任务完成率差强人意,军种数据壁垒导致联合全域指控系统与后勤系统融合度低于50%;二是军种协同障碍。例如陆军联合对抗性后勤概念与海军陆战队远征前进基地概念存在需求冲突,北约17种后勤接口标准极大增加了互联互通互操作成本;三是成本高企。例如隐身无人机在提高了任务期间生存率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单次投送成本,海军陆战队为落地远征前进基地概念,实施基地改造的资金存在重大缺口等。

最后,在肯定该概念价值的同时,指出了对我的启示。该概念的本质是通过体系工程重构后勤战斗力生成模式,其价值在于使后勤从“消耗性要素”转型为“战略威慑资产”,形成“打击-再生”动态平衡模式,大幅提升对手制瘫成本。对我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构建弹性优先的保障架构。发展“分布式蜂窝仓库群”,部署大量微型节点以替代大型中心化基地,建设“多向通道网络”,整合地下工事、民用运输线、商业物流设施形成抗毁投送体系;二是突破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开发后勤决策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物资器材的“战场-仓库-工厂”数字映射与损失预测,攻关断网智能体协同技术,确保边缘单位在通信拒止时仍能自主重组保障链;三是创新军民融合保障模式。建立“国防物流动员云平台”,动态接入民营运力,预先规划港口、机场、工厂、仓储资源的平战转换路径。四是发展非对称反制能力。研发低成本蜂群打击系统,针对敌分布式节点实施饱和攻击,构建后勤网络战体系,发展供应链渗透、物资标签篡改、路径诱骗等软杀伤手段。最终目标是超越单纯的技术追赶,立足体系对抗,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智能驱动的韧性保障”范式——以弹型架构承受初始打击,以智能再生瓦解持续压制,形成大国对抗下的持久保障优势。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8月02日

    2025

    08月04日

    2025

  • 07月07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主办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