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斯过程的空间变化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研究
编号:21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5-05-06 11:11:34 浏览:1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地震动模型是地震危险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遍历性假定的地震动模型采用关键表征参数建立函数模型进行预测,在表征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忽视了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的空间变化性,导致特定“震源-路径=场地”系统的预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是模型预测精度难以提升的原因之一。在传统地震动预测方程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建模方法,将地震动震源效应、路径效应和场地效应的空间变化过程假定为高斯随机过程,并采用指数衰减空间插值函数评估震源效应和场地效应的空间变化规律、采用地理单元格评估路径效应的空间变化规律,搭建非遍历地震动预测体系,实现设定“震源-路径-场地”系统的地震动预测。利用日本俯冲带地区的5957条地震观测记录,建立非遍历地震动模型,采用贝叶斯推断回归分析得到非遍历地震动效应项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引入非遍历地震动效应项后,模型能够更精准地呈现地震动空间非均匀衰减特特征;相较遍历性地震动模型,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事件间标准差和场地间标准差的降低最大均接近40%,总标准差的降低最大达26%;在记录数量较稀疏的地区,模型的认知标准差较大。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非遍历地震动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地震动模型;非遍历;高斯过程回归;不确定性
报告人
侯瑞彬
讲师 西华大学

侯瑞彬,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地震动特性分析及预测、地下结构抗减震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擅长地震动衰减及场地反应的预测。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委托项目近十项,以第一作者在BSSA、BEE、SDEE等国内外地震工程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16日

    2025

    05月18日

    2025

  • 04月15日 2025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09日 2025

    报告提交截止日期

  • 05月18日 2025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江苏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
兰州交通大学
承办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