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 2023-07-21 10:30:08
两起雷击致死案例的原因分析
雷击选择性,雷击概率
摘要待审
石湘波 / 宁波市气象安全技术中心
案例1:2021年7月9日17时40分左右,雷电直接击中正在骑电瓶车的某女士,死者当时上身衣服已炸裂,裤子有焦灼的痕迹,头顶部部分头发烧焦,左手手掌有开裂伤,掌心可见3×2cm的伤口,电瓶车损毁,该处地面出现一个凹坑。事发点处位于一座横跨溪流的桥梁上,离周边的丘陵较远,处于相对制高点。受灾点方圆2公里内,与受灾时间和地点较为吻合的地闪有两次,分别是雷电流强度为33.1 kA和雷电流强度为35.4kA的负闪电。

案例2:2021年8月20日17时左右,花木场50岁山东籍男性工人遭雷击身亡,该男子的上身衣服已炸裂,部分烧毁,且头发及面部有焦灼痕迹。受灾点方圆2公里内,与受灾时间和地点较为吻合的地闪有两次,分别是雷电流强度为18 kA和雷电流强度为15.5kA的负闪电。

两起雷灾事故的发生都是属于严重的雷击致人死亡事故,从雷击的选择性的角度分析,致死现场属于空旷的平地,死者并未处于制高点,周边不远处都有更高的,相对更容易遭雷击的人和物。如案例1中,当时死者在骑行时,身旁不断有车辆行驶过,车辆无论是从其金属属性还是其高度来看,都是更容易遭受雷击,案例2中死者附近就是村落,还有沿田埂布设的电线杆,相对来说不太可能击中死者。两个案例都是该处在发生雷击前,附近均无地闪发生。据目击者描述,案发前雷声听起来还很远,雷击伤人后,后续附近也未再次有地闪发生,闪电定位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在雷灾调查中,按照目前的理论无法准确分析描述该两起案例发生的原因,因而很难提出有效防护建议和方法。要分析这些原因我们就必须要了解雷击选择性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从案例分析中说明雷击的发生原理,准确描述雷灾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发生的偶然性成分,增加雷灾调查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根据雷击概率模型模拟,雷暴云放电过程,显示击中概率并不是最高的,与周边的人和物相比,死者的被击中的概率相对较低,证明了偶然性,但在该区域内的人和物遭雷击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0月21日

    2023

    10月22日

    2023

  • 09月0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雷电委员会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