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站
国际站
软件
办会软件
网络研讨会
视频会议
虚拟会议
机构版
下载与演示
会议
专业分类
国内活动
海外活动
报告频道
索引
服务
创建活动
讲座
研讨会/课程
会议
登录
注册
第十七届防雷减灾论坛
2023年10月21日~22日
中国 · 泉州市
会议
线下活动
线上直播
0
浏览
0
条评论
官网
收藏
分享
摘要详情
活动首页
摘要清单
摘要详情
ID / 提交时间
104
/ 2023-08-27 17:12:57
标题
基于三维闪电定位数据的华南雷暴电荷结构分析
关键字
雷暴;闪电;电荷结构;LMA;雷达
主题及专题
雷电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
>
雷暴电学
状态
摘要待审
作者
黄思莹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郑栋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阳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张义军 / 复旦大学
摘要
雷暴电荷结构是连接雷暴动力微物理过程和闪电活动特征的桥梁,处于雷暴电学研究非常关键的位置。华南作为我国雷暴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先前除有限的几个模式研究分析了华南雷暴电荷结构外,一直缺乏基于客观观测数据的雷暴电荷结构研究。本研究基于广东闪电成像阵列(GD-LMA)的观测数据,结合雷达及探空观测,针对2021年6月16日华南地区一次雷暴过程,分析了雷暴电荷结构的演变特征。该雷暴共观测到1057次闪电,闪电辐射源主要集中在0 ℃~-40 ℃层之间。研究表明,雷暴成熟阶段在对流区表现为经典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上部主正电荷区核心主要位于-30 ℃~-40 ℃层之间,中部主负电荷区核心主要位于-10 ℃~-20 ℃层之间,下部次正电荷区核心主要位于0 ℃层附近。雷暴初始发展和后期消亡阶段都表现为偶极性电荷结构,且消亡阶段电荷区高度逐渐下降。对流区以外的区域,大部分时候闪电数据都没有指示出下部次正电荷区,而上部正电荷区和中部负电荷区高度相比对流区所对应的电荷区偏低。上部主正电荷区的雷达反射率普遍<40 dBZ,中部负电荷区的雷达反射率主要在40~50 dBZ之间,下部次正电荷区对应的雷达反射率主要>50 dBZ。上正-中负的电荷区的核心区高度差平均2.7 km;中部负电荷区-下部次正电荷区的核心高度平均差2.6 km。在所有闪电中,有6.5%的闪电由下部次正电荷区参与贡献。
活动首页
活动日程
时刻表
摘要清单
直播与回放
活动相册
我的审稿
管理活动
重要日期
会议日期
10月21日
2023
至
10月22日
2023
09月0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气象学会雷电委员会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方式
登录查看完整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2013年10月21日 中国 南京市
第十一届防雷减灾论坛
联系方式
×
提示
×
即将访问第三方域名
您即将访问第三方域名,请注意您的账号和财产安全。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
点此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