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号”着陆区多边形裂隙的成因:对火星近期水活动的指示
编号:90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2:33:25 浏览:237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8: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20min

所在会场:[10] 10、行星科学 [10-2] 10-2 行星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火星的水活动特征一直是探测与研究的焦点。一般认为,自诺亚纪(约37亿年以前)以来,火星的地表水活动逐步减弱。进入亚马逊纪(约31亿年前至今),气候变得干旱寒冷,液态水难以在火星表面稳定存在,而水则主要以冰的形式贮存于火星两极极冠及中高纬度次表层中。虽然有研究认为火星冲沟和复现性斜坡纹(RSL)可能指示了近期的液态水活动,但它们的成因依然存在争议。整体而言,与火星近期地表水活动相关的地貌证据依然缺乏。
     我国“天问一号”任务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获取了大量火星原位数据,为水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本研究通过分析“祝融号”导航地形相机获取的影像,首次在火星横向风成脊(TAR)表面识别出小型多边形裂隙。同时,对光谱数据的解译表明,这些裂隙分布区的表面可能存在石膏等含水硫酸盐矿物。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结合着陆区的地质背景,本文认为这些多边形裂隙可能存在两种成因:(1)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被输送至TAR表面,在水分蒸发过程中表面收缩形成多边形;(2)地表与大气中的水汽交换导致TAR表面形成硬化的砂质壳层,壳层破裂形成多边形裂隙。其中,第二种机制为最为可能。同时,前人的研究表明,TAR是火星表面较为年轻的地貌,其可能形成于距今100万年以内,甚至至今仍在活动。因此,TAR表面的多边形裂隙可能与火星近期水活动及大气-地表水交换过程相关,从而为研究火星在当前寒冷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水循环提供了线索。
关键词
火星,多边形,地貌,水活动,祝融号
报告人
赵健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赵健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肖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