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烃自然衰减新机制及实际场地研究
编号:81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9 11:17:30 浏览:183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4:0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9B] 19B、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19B-2] 19B-2 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暂无文件

摘要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石油污染源区域存在活跃的气相自然衰减,其对LNAPL质量损失的贡献超过90%。目前主流观点认为,气相自然衰减的核心步骤是烃类的产甲烷生物降解和好氧生物降解,然而在许多油品中有相当比例的易挥发组分,易挥发组分会挥发成气态并向地表扩散,忽略这一机制可能会低估自然衰减速率。本研究在大型石化厂地内两个不同的非水相液体(NAPL)污染区域进行了高分辨率布点,根据扩散通量计算了石油烃挥发相关的自然衰减速率,采用浓度梯度和碳通量法计算了生物降解相关的自然衰减速率。结果显示,生物降解产生的CO2通量分别为2.7 μmol/m2/s(一区)和2.5 μmol/m2/s(二区)。一区平均自然衰减速率为2.3 g/m2/d(正庚烷为代表物质),二区的平均自然衰减速率为2.8 g/m2/d(苯为代表物质),与挥发相关的自然衰减分别占XX%和XX%。综上所述,挥发对自然衰减的重要贡献扩展了气相自然衰减理论,对LNAPL污染场地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contaminated site,natural attenuation,natural source zone depletion,LNAPL,petroleum,soil remediation,biodegradation
报告人
马杰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稿件作者
马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