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非生物因子共存下金属及其纳米颗粒的毒性效应机制
编号:67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20:40:39 浏览:152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4:0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9C] 19C、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19A-2] 19A-2 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暂无文件

摘要

在传统的毒理学研究中,往往针对单一金属暴露下的生物响应进行效应机制的研究,而未考虑到真实环境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共存的情景及对金属毒性效应的潜在影响。基于此,本研究进一步考量了真实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变化,共存生物、复合暴露等。一方面,基于生物体在表型、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胁迫因子的响应,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筛选显著差异代谢通路,并进行生理生化功能的靶向验证和多组学关联性分析,揭示了升温情景和共存生物对金属毒性产生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此外,针对共存金属的影响,将组学技术与模型手段有效结合,通过耦合个体水平混合毒性模型概念,引入代谢效应指数将分子水平响应转化成可量化表达的毒性终点,实现了分子水平上金属复合物毒性交互作用方式的定量表达,有效支撑了金属混合暴露下在生物体个体水平上呈现的复合效应。

关键词
金属,分子机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毒性效应
报告人
何尔凯
华东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何尔凯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