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干旱区灌溉效应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编号:62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0 16:05:44 浏览:15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1:2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3min

所在会场:[19A] 19A、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19A-4] 19A-4 土壤科学与环境健康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灌溉是提高粮食产量、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技术之一,在干旱区作用更为明显。灌溉改变地表能量分配,进而引起地表温度和地表属性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灌溉水量呈减少趋势。已有大量研究分析灌溉的降温效应,而较少研究灌溉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及灌溉效应的变化趋势。基于此,本研究利用遥感和统计数据,用空间移动窗口算法、面板回归模型计算了灌溉效应,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灌溉导致干旱区农作物地表温度降低,白天降温作用(-0.52℃)强于夜晚(-0.14℃),农作物蒸散发升高(+0.16 mm/d),植被更绿(+0.02),且越干旱,灌溉效应越强。灌溉导致玉米单产增加(+ 1.352 ton/ha),随干旱程度增加,灌溉增产趋于增强,这与区域的灌溉强度和气温密切相关。灌溉水量和降水是影响灌溉效应的主要因子,温度的影响不大。多年来,灌溉对白天降温效应在减弱(53.2%),夜晚的降温效应在增强(57.9%),对蒸散发(57.3%)和植被生长(56.0%)的促进作用都在增强,这可能与节水灌溉的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农作物灌溉效应与水量密切相关,气候模型和气候变化情景中应考虑因节水变化导致的温度的变化。
 
关键词
灌溉强度 灌溉效应 灌溉效应变化趋势 面板回归模型
报告人
訾双双
北京师范大学

稿件作者
訾双双 北京师范大学
李琰 北京师范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