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山湖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淮河中游地区近1800年生态环境演变
编号:59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5:32:40 浏览:18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6:4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2A] 2A、地球化学 [2A-1] 2A-1 地球化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生态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湖泊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是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如何区分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今湖泊偏离自然演化轨迹的程度是多少,这是当前的难题。基于“以古示今”的思想,古湖沼研究可以提供人类扰动较弱情况下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的认识。本研究采取了安徽省女山湖的沉积岩心NSH2016 (32.996°N, 118.124°E),在可靠年代学基础上,开展了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研究,重建了女山湖近1800年来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并综合其他相关记录及研究,探讨了湖泊生态系统演变与气候变化间的关联。
女山湖沉积柱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C16 ~C33,中链(C21~C25)和短链(C16~C20)正构烷烃含量较低,以长链正构烷烃(C27~C33)为主。长链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明显,以C29和C31为主峰碳。长链、中链和短链正构烷烃含量均与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C29和C31单体碳同位素(δ13C)值分布范围分别为-31.0‰ ~ -26.1‰,和-30.7‰ ~ -26.8‰,两者的分布范围以及变化趋势都较为一致(相关系数r =0.87,p<0.001)。通过正构烷烃组成及其同位素特征分析,揭示出女山湖地区近1800年来生态环境及水文条件变化。其演化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阶段Ⅰ(240-470 AD),气候冷湿,湖泊中陆生与水生植物来源的有机质输入处于相对中等水平;阶段Ⅱ(470-1400 AD),气候暖干,湖泊水位下降,区域陆生、水生植物和藻类发育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富营养化风险增加,在中世纪(1000-1350 AD),湖泊水位进一步下降,陆生植物及大型挺水植物对湖泊有机质的输入处于历史最低水平;阶段Ⅲ(1400-1900 AD),气候冷湿,水位达到相对最高水平,区域陆生与水生植物及藻类生物对湖泊有机质的输入均处于一个大幅增加的状态,但陆生植物及挺水植物对湖泊有机质的相对贡献增加更多。这一时期水生植物生物量大幅增加,湖泊初级生产力提升。通过与前人研究(葛全胜和朱会义, 2021; Zheng et al., 2006; Jiang et al.,2021)对比发现,女山湖地区近1800年的湖泊生态系统演变与气候变化相一致,这揭示出气候变化是驱动湖泊生态演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
浅水湖泊;东亚夏季风;正构烷烃;淮河;水生植物
报告人
张明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张明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黄咸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