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全球总初级生产力估算中植被指数与植物性状和环境因素的最佳匹配关系
编号:548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5:07:45 浏览:234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4:5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7C] 7C、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7C-1] 7C-1 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演示文件 附属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准确量化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循环研究至关重要。目前,多种卫星遥感植被指数数据被广泛应用于GPP的模拟和估算。然而对于各种植被指数在估算GPP方面的相对性能,以及植被指数结合哪些额外的因素才能够更好地从机理上揭示植被的光合作用能力方面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两种广泛使用的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分别基于太阳诱导的叶绿素荧光(SIF)、NIRv指数和叶面积指数(LAI),考虑了30个植物功能性状和具有时滞效应的环境因子,并系统地研究了全球GPP估算时与各植被指数最匹配的植物功能性状和环境因子(大气CO2浓度,植物功能类型,考虑时滞效应的气候变量)。结果表明:(1)使用单一植被指数建模时,SIF表现最佳(R2 = 0.67, RMSE = 2.24 g C·m–2·d–1),其次是NIRv(R2 = 0.61, RMSE = 2.45 g C·m–2·d–1)和LAI(R2 = 0.50, RMSE = 2.79 g C·m–2·d–1)。(2)NIRv与CO2、植物功能性状以及气候变量相结合可以实现最佳的预测效果(R2 = 0.87, RMSE = 1.40 g C·m–2·d–1)。(3)植物功能性状有效地提高了所有模型的预测精度。(4)气候变量对于基于NIRv和LAI的GPP模型预测精度的提升至关重要,但对基于SIF的模型贡献不大。本研究系统地探究了基于遥感植被指数和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全球GPP估算模型的参数选择问题,为全球GPP遥感估算模型的构建和优化配置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深入研究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机器学习,GPP,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NIRv
报告人
赵维清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稿件作者
赵维清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朱再春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