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形态多维特征及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编号:51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1 09:29:00 浏览:20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09:12(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7A] 7A、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7A-4] 7A-4 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一个国家或区域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全球范围内丰富的城市遥感与地理数据集,为我们开展大尺度的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基于欧洲航天局的300米全球陆地覆盖数据(ESA-CCI LC),研究了2015年中国城市形态的多维特征及其对城市热岛的影响。首先,我们基于城市聚类算法(city clustering algorithm, CCA)识别出了中国范围内1288个面积超过10km2的城市集群。随后,我们使用5个不同的指标量化了这些城市集群的城市形态在规模、形状以及内部结构三个维度上的特征。具体指标包括:城市面积的对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rea-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 AWMSI)与离散指数(dispersion index, DI),城市开发强度(urban development intensity, UDI)的信息熵与Moran’s I。再次,本研究探究了除城市面积外4个指标的演变对于城市规模的依赖性。最后,研究分析了城市形态的多维特征对城市热岛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白天与晚上,以及不同气候区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中国城市的物理形状呈现出越来越不规则的趋势,且城市开发强度及其在空间上的集聚性也越来越强。这两种变化趋势在对城市温度的影响上呈现出了相反的效果:城市的形状越不规则其热岛强度越低,而城市的开发强度越高越集聚其热岛强度则越高。此外,城市形态对城市热岛的影响在晚上强于白天,且在不同气候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除了需要控制城市的无序增长外,适度离散与多中心城市形态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
关键词
城市形态,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机理,空间异质性,中国
报告人
刘慧民
武汉大学

稿件作者
刘慧民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黄波 香港中文大学
詹庆明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