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农村支浜生态清淤能否有效削减水体磷?
编号:47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3:39:55 浏览:20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3: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4A] 4A、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4A-3] 4A-3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暂无文件

摘要
支浜是太湖流域平原河网区广泛分布的小微湿地,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强度大,支浜磷污染问题突出;底泥疏浚是控磷的重要工程手段,但其水质改善效果仍有争议,亟需科学量化评估。本研究跟踪监测了典型支浜底泥疏浚前后的磷变化,构建了底泥疏浚过程河流磷循环模型,评估了支浜底泥疏浚的水体磷改善效果。结果表明:1)模型准确刻画了支浜的磷循环,其中模型拟合度在校正期和验证期分别达到0.58和0.69(R2)。2)底泥疏浚深刻影响了磷循环。在疏浚期,底泥吸附、再悬浮和磷沉降速率分别为8.03,6.59,57.86 mg/m2/d,均显著高于疏浚前。疏浚后,底泥保持吸附状态长达10个月,而疏浚对再悬浮和磷沉降的影响越来越小。3)疏浚后,支浜总磷浓度下降0.05 mg/L,但由于外围河网磷源影响,水体磷削减效果仅持续1年左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底泥疏浚无法长效解决平原农村支浜磷污染问题,需要与外源拦截同步实施;数值模拟是科学评估水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的重要技术手段。
关键词
小微湿地,河流,磷
报告人
黄佳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稿件作者
黄佳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