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0年来白洋淀流域水循环演变及湿地生态响应
编号:451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3:20:37 浏览:170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0:03(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4A] 4A、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4A-2] 4A-2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白洋淀湿地位于河北省中部雄安新区境内,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是河北平原最大的湖泊湿地,发挥着调节气候、蓄水兴利、旅游景观等多种重要生态功能。近60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白洋淀面临水源不足、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前人对对白洋淀湿地演变驱动因素的研究,多局限于淀区人类活动和入淀水量变化,从流域水循环角度系统分析白洋淀湿地演化规律的研究较少。基于此,开展白洋淀流域上游山区河川径流及山前平原地下水流场演变研究,结合1969年以来18期白洋淀湿地遥感影像解译成果,系统揭示白洋淀流域水文循环驱动湿地生态演变的过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1961年以来,上游山区王快、西大洋、拒马河三个典型子流域年径流量均呈持续下降趋势,基于突变检验将近60年径流序列分为P1~P3三个阶段。P3阶段和P1阶段相比,三个子流域年均径流量减小比例分别为64.5%、65.7%和58.9%。岩溶地层分布广的拒马河子流域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基流衰减,以非岩溶地层为主的王快子流域径流衰减主要原因是地表产流衰减。
(2)近60年来白洋淀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平均下降速率为0.37 m/a,浅层地下水资源储量累计减少283.93×108m3,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补排关系发生改变,地下水流场由简单趋于复杂,地下水开采量变化是平原区地下水位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大气降水和出山径流量减少加剧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下降。
(3)近60年来,白洋淀入淀径流可分为T1~T4四个时期,各时期平均入淀径流分别为29.33×108m3/a、10.16×108m3/a、2.0×108m3/a和1.38×108m3/a。白洋淀入淀水量受山区径流、水库调蓄以及人工生态补水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逐渐由大入大出型天然过水湖泊退化为依赖生态补水的人工湿地。
(4)1967年~2020年18个典型年份白洋淀夏季遥感解译数据分析显示,水域、水生植被、旱地是淀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年份白洋淀湿地生态格局差异极大。白洋淀湿地面积变化受控于地表水位波动,近60年来白洋淀湿地退化的直接原因是入淀流量减少、地表水位降低,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水文循环改变。
 
关键词
白洋淀,湿地演变,径流衰减,生态,流域水循环
报告人
尹德超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稿件作者
尹德超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