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碳平衡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对新型城镇化的响应
编号:4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8 17:51:58 浏览:20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6: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8A] 8A、城市与区域地理 [8A-1] 8A -1 城市与区域地理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全球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氧化碳的排放被认为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面对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和生态系统退化,全面分析城市碳平衡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区域可持续低碳发展至关重要。先前的研究侧重于具体的案例,很少有研究从土地利用动态的角度关注基于碳平衡的综合框架。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可扩展的碳平衡综合分析框架,从土地利用动态中探索城市碳平衡时空格局演变及异质性,引入PLS-STIRPAT模型,分析新型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多重影响。该模型被应用于中国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1个城市。基于2000-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能源消耗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本文建立了城市碳平衡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探索城市碳平衡格局变化及差异。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皮尔逊回归分析、PLS-STIRPAT模型,综合评估了新型城镇化中的人口、经济、生态和空间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多重影响。结果显示,2000年至2020年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碳赤字状态,碳净排放量增加了21480.2×104吨,而2005-2020年期间碳排放增长率明显下降。此外,工业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从2000年的61.09%增加到2020年的76.28%。城市碳平衡状态可分为五类:“高碳排放—高碳平衡指数(CBI)”、“高碳排放—低CBI”、“中碳排放—高CBI”、“低碳排放—高CBI”和“低碳排放—低CBI”。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城市化率与碳排放之间的模式还处于“高等城市化水平—高排放”和“低水平城市化水平—低排放”的状态。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快速扩张—高排放—低质量”的城市模式在2000-2020年几乎没有改善。更重要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可以为碳减排做出贡献。具体而言,生态城镇化、人口密度、道路密度等指标对遏制碳排放的增长有积极作用。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不同城镇化水平的城市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为2030年实现中国碳达峰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导。
 
关键词
碳平衡;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碳减排
报告人
马乐
武汉大学

稿件作者
马乐 武汉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