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城市生态研究中被忽视的听觉景观
编号:42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3:02:46 浏览:206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6:48(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4B] 4B、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4B-2] 4B-2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暂无文件

摘要
“声景”是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在1929年首次提出,其概念发展历经了一系列演变,直至2014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赋予其权威定义:“个体、群体或社区所感知的在给定场景下的声环境”。声景生态学在2011年由普渡大学的Pijanowski教授提出,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研究的是景观中生物与非生物声音在多种时空尺度下的声学格局与过程,同时揭示声音与人类,以及声音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之紧密相关的城市生态学在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多学派交融后,于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稳定发展。从声景生态学的学科基础及研究框架来看,将声景与人与自然耦合系统结合,可以使声景从听觉维度为城市生态学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针对当前音频数据难以获取、声景数据采集的技术壁垒尚未被打破的问题与挑战,亟需对声景数据采集模式与技术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声景的热度在国内外逐渐兴起,声景在生态实践中仍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亟需搭建声景生态学与城市生态学之间的桥梁,以提高声景研究在学界、业界、社会界的接受度。
本报告将基于所归纳的声景采集模式,包括开放空间人工调查、固定站点长期监测、大尺度参与式感知三大模式,分别展开实验数据分析,涉及的数据包括厦门市五十个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的实地声景问卷调查数据、位于厦门市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内三个固定站点的的声景长期监测数据,以及珠三角范围内六年间(2016-2022年)的声景公众感知数据。案例研究的结果表明,三种声景采集模式获取的各类型声景数据能有效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及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具体而言,长期监测的原始音频数据可用于分析声景的时空动态变化、气象等环境变量对生物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活动的影响等,从而基于各物种是否正常活动的视角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而基于实地问卷调查或公众参与式的感知数据,则以不同的时空分辨率提供城市居民对声环境质量的感知数据,从而评估城市在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福祉方面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本报告旨在通过声景生态学的理论梳理及三个实证研究案例,阐述如何将声景生态学及基于三大声景采集模式所获取的各类声景数据,有效应用于城市生态的研究,以期为城市生态学相关学者及业界实践人员提供一条具备可行性及创造性的思路,最终丰富城市生态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的内涵。

关键词
声景,声景生态学,人与自然耦合系统,城市生态学,大数据,机器学习
报告人
王静怡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稿件作者
王静怡 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姚紫嫣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李春明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