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传输路径下沙尘对长三角地区气溶胶化学组分和光学吸湿性的影响
编号:400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20:21:24 浏览:169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08: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14-1] 14、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暂无文件

摘要
基于2021年南京地区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的气溶胶理化特性综合观测数据,研究传输路径不同的两次沙尘过程(强沙尘(Dust1),and弱沙尘(Dust2))对近地面大气气溶胶化学组分和光学吸湿性的影响。后向轨迹表明两次沙尘均起源于蒙古国。Dust1气团在到达南京地区前经过了海洋,近地面大气受沙尘影响较大。与非沙尘期间相比,Dust1影响期间硫酸盐占比明显增多,使其成为对气溶胶散射系数(σsp)和85%相对湿度下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因子(f(RH=85%,525nm))贡献最大的化学成分。与此同时,由于硝酸盐吸湿性强于硫酸盐,虽然硝酸铵占比明显减少,但其对f(RH=85%,525nm)的贡献占主导地位。Dust2气团未经海洋且到达南京地区后处在边界层内较高位置,只有一部分沙尘到达近地面,此时期近地面气溶胶受周边地区污染排放影响较大。期间碳质颗粒(Org+BC)占比明显增大,使其对σsp贡献最大的化学成分。硫酸盐对f(RH=85%,525nm)的贡献占主导地位。而硝酸铵体积占比较小对σsp和f(RH=85%,525nm)贡献不大。两次沙尘期间硫酸盐占比明显增加,基本均达到硝酸盐的4倍以上,使得σsp随RH的变化曲线在相对湿度80%下出现明显的突增,即潮解现象。而非沙尘期间SO42-/NO3-比值基本在4以下,未出现明显的潮解现象。为给模式模拟气溶胶吸湿性提供准确的参考,本研究进一步对沙尘期间的f(RH,525nm)进行了分段参数化,并进行了验证。本文能给研究沙尘对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提供依据。

 
关键词
沙尘,化学组分,散射吸湿增长因子,参数化方案
报告人
宋晓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稿件作者
宋晓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王玉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