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不同站点CO2通量变化特征及源区分析
编号:39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2:46:29 浏览:213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7:03(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4B] 4B、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4B-2] 4B-2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暂无文件

摘要
全球CO2排放80%以上来自仅占全球陆地面积2.4%的城市区域,城市是重要的碳源。近年来,利用涡度相关法(EC)观测城市地区碳交换的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以解析城市区域的源汇特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法测量北京市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中心)与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园林院)两个站点的碳通量,分析了碳通量变化特征及通量足迹范围内不同功能区的贡献度,结果如下:(1)碳通量源区范围在大气稳定状态下远大于大气非稳定状态,通量塔越高其源区范围越大。生态中心站源区范围内的碳通量主要是由文教区(44%)、居住区(33%)、交通用地(8%)贡献的,园林院站源区范围内的碳通量主要是由风景保护区(48%)、交通用地(27%)、商业区(13%)贡献的。(2)2020年生态中心站碳排放量为2.5kgC/m2/year,园林院站点年碳排放量为5.1kgC/m2/year,均表现为碳源状态。植被在白天由于光合作用起到一定的碳汇作用,但不足以抵消区域碳排放。(3)两站点碳通量季节变化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由于夏季植被的碳汇作用增强,CO2通量降低;冬季植被碳汇减弱与集中供暖导致CO2通量最高。(4)城市碳通量工作日大于非工作日,存在与交通一致的早晚高峰现象。由于园林院受交通影响更大,其工作日与非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差异也更大。(5)新冠疫情(COVID-19)期间的疫情管控措施限制了碳排放,CO2通量与新冠确诊病例及COVID-19严格指数负相关,即疫情管控越严格,碳排放越少。
 
关键词
城市、CO2通量、涡度相关法
报告人
刘欢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稿件作者
刘欢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伟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