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kyr以来帝汶海西南部上层水体环境演变
编号:395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1 00:49:56 浏览:130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8:3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0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6-1] 6、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帝汶海位于印度-太平洋暖池(IPWP)的西南边界,处于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TF)分支鲁汶流(Leeuwin Current)的源区,海域水文条件对IPWP和ITF的变异相当敏感,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过程、热带辐合带(ITCZ)的迁移和季风降水等有密切联系,显著影响着现代印太地区的气候和海洋环境。重建冰期旋回中帝汶海上层水文环境演变对于认识长时间尺度上印度洋和太平洋间的水体及热量交换,继而理解热带气候长期变化的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位于帝汶海西南部的SO257-18548钻孔(15°3.59ʹS,120°18.85ʹE,水深1608.2m),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的氧碳稳定同位素和Mg/Ca比值,重建了250 kyr以来的帝汶海西南部表层及温跃层海水温度和盐度,据此分析了近两个冰期旋回中区域上层水体环境演变特征和过程,并结合周边海区的古海洋学记录,探讨了其长期变化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250 kyr以来表层和跃层海水温度及盐度表现了显著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其中表层和跃层温度差值、盐度差值的演化具有显著的15 kyr周期,表明研究区上层水体结构的变化是斜率和岁差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其演变过程与澳大利亚西北部降水、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一致,故推测斜率和岁差控制下的区域降水和全球海平面升降是帝汶海西南部上层水体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与ITF源区和西太暖池核心区的古海洋学记录对比发现,250 kyr以来研究区的表层海水温度略低于ITF源区,而显著低于暖池核心区约2℃,但区域间的温跃层温度差异较小,可能指示近两个冰期旋回中印太暖池的变动主要由表层海水的变化所主导。而对比印尼海ITF路径上的古温度记录发现,250 kyr以来帝汶海西南部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与ITF路径上的多个站位相近,但温跃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却显示了较大幅度的差异,表明长时间尺度上ITF的变化主要受由温跃层海水的主导,推测其可能与冰期旋回中全球海平面升降导致的印尼穿越流通道连通性的改变有关。
关键词
帝汶海西南部,印尼穿越流,印太暖池,全球海平面,上层水体结构
报告人
张俊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张俊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常凤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李铁刚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