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G8G0测线转换横波的数据处理与震相识别
编号:394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1 00:49:56 浏览:145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8:3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6-1] 6、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G8G0测线转换横波的数据处理与震相识别
中央次海盆是南海三个深海盆地之一,海盆内部展布着近东西走向的珍贝-黄岩海山链/残余扩张脊。其地理位置独特,构造演化复杂,记录了海盆扩张演化的信息,研究该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对于理解南海的扩张演化和后期火山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与模拟主动源海底地震仪(OBS)转换横波震相,能够更加准确地约束深部岩石结构和物质组成,是间接获取岩浆成分和来源信息的重要手段。其中,纵横波速比是反映壳幔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的重要指标。
本次研究利用2011年在该地区实施的三维地震探测试验,选取其中一条横穿残余扩张脊的G8G0测线作为研究对象,对转换横波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贺恩远等人(2014)曾利用该测线的纵波震相进行正演模拟,得到了测线下方的纵波速度结构。
本研究在纵波速度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测线进行转换横波的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能量扫描法求取极化角,对水平分量进行旋转,获得了径向分量数据。在沿着测线共9个海底地震仪的径向分量剖面中识别到了PPS型震相,该震相为上行P波在沉积基底的转换S波,最长可追踪至100公里,可提供沉积层的横波速度信息;在7个台站中拾取到了较为清晰的PSS型震相,该震相为下行P波在海底面的转换S波,最长可追踪至95公里,可提供沉积层和地壳的横波速度与岩石圈层的岩性、物性信息。
利用转换震相走时获取速度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正演和反演两种方法。。本研究拟采用正、反演结合的方法,即先利用转换横波进行S波速度结构的正演模拟,以此确认所拾取震相的转换模式的正确性,初步确定转换界面信息和地层波速比结构。然后,以正演模型获得的初步结构为输入模型,进行转换横波反演成像,并获取最终的波速比模型。该方法包括构建初始参数模型、正演射线追踪和阻尼最小二乘反演3个步骤,由浅至深逐层反演。反演方法可以为S波速度结构和波速比模型的不确定度测试提供可能,从而避免正演模型的主观性。
 
关键词
中央次海盆,转换横波,海底地震仪(OBS),震相识别
报告人
姜辉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姜辉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贺恩远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黄海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丘学林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