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飞沫对南大洋大尺度气候特征的影响
编号:3939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1 00:49:56 浏览:139次 张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8:4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min

所在会场:[SP] 张贴报告专场 [SP-6-1] 6、海洋地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海浪破碎产生的飞沫对海气界面热量和质量交换有重要影响。在表层风场的作用下,海浪获得风输入的动量不断成长直至破碎。水滴从海洋进入大气中,形成海洋飞沫。飞沫促进了海面蒸发和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观测表明,当海表面风速大于10米/秒时,飞沫对海气界面热通量的作用不可被忽略。
本研究创新性地将小尺度海浪飞沫过程引入到气候模式中,并揭示了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与海浪相关的小尺度过程在模式中常常被忽略,且因全物理过程的飞沫通量计算方案复杂而计算耗时,目前国内外气候模式中尚未考虑海浪飞沫的作用。本研究尝试在气候模式FIO-ESM v2.0中引入了飞沫致感热和潜热的快速算法方案,考虑飞沫对潜热和感热通量的作用。研究发现飞沫对南大洋大尺度气候特征有重要影响(图1)。飞沫促进了南大洋潜热蒸发过程及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引起海表温度降低,表层风速增强。同时,飞沫改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低层大气相对湿度增加,低云云量增加,有效遮挡了海表入射短波辐射,且长波逆辐射增强,对南大洋及全球的辐射平衡产生了重要影响。
目前,气候模式对南大洋的模拟仍存在一些共性偏差,如海表温度模拟偏暖,云量偏少而导致入射辐射偏强等。基于36个CMIP6气候模式历史实验结果发现,多模式平均的海表面温度相对于OISSTv2观测资料在南大洋一致偏暖,部分海域暖偏差达到3℃以上。当考虑飞沫对热通量的作用,海表面温度显著降低,南大洋45º-60ºS区域平均的海表面温度降低1.3℃,对海表面温度模拟偏暖的误差有明显改进。同时,飞沫作用使南大洋云量增加,考虑飞沫的作用后总云量更接近于观测。通过在气候模式中引入海浪飞沫对热通量的作用,加深了对海气耦合系统的认识,为更准确开展气候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
海浪飞沫;南大洋;热通量
报告人
宋亚娟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稿件作者
宋亚娟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