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若干历史强震触发次生灾害的存续及生态意义
编号:377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2:13:42 浏览:183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5:47(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3A] 3A、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3A-1] 3A-1 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新生代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抬升,东亚季风的形成,在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普遍发育厚层黄土沉积,后期遭受强烈侵蚀,形成沟壑纵横的黄土沟壑地貌。黄土高原所处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鄂尔多斯周缘又是活动构造发育,历史强震多发地区,大量黄土沟壑临空面在强震动条件下,容易引发大量地震次生灾害,给历史时期和近代以来都给极震区的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历史强震触发次生灾害的时空分布及生态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及生产生活意义。
    黄土高原近代发生最为强烈的地震为1920年海原大地震,造成20余万人的死亡,此外,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也造成20多万人死亡,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造成全球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83万人)因灾死亡。在这些历史强震严重震害面前,地震触发的黄土滑坡成为加重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历史强震触发黄土滑坡随时间变化规模较大的滑坡其形态可以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上可被识别,且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在极震区内密集发育的特点,结合多时相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和历史地震文献资料的记载,对青藏高原多个历史强震触发次生灾害进行制图。研究发现:1)历史及现代强震触发的次生灾害主要以黄土滑坡为主,同震滑坡中规模较小的滑坡体容易在地表作用和人类工程活动中很快被改造消失而无法识别,但规模较大的同震滑坡体其后缘及侧壁、滑坡体形态较为玩真,可以被数十年、数百年后的影像所呈现而被识别,因此,历史强震滑坡制图成为可能;2)历史地震文献资料有详有略,从有限的文献资料中梳理同震滑坡的描述,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灾害的空间分布及总体特征,微观上可以从单个滑坡体发生位置及规模进行确认,从而文献记载的信息作为严重解译工作可信性的重要支撑;3)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在极震区内除了文献记载资料之外,大量分布的碑刻、摩崖石刻、墓志铭等实体资料(部分已整理为文字材料),部分收藏于博物馆、文化馆等,为确认同震滑坡的发生进一步确认核实,部分当地的口述历史也记录到地形地貌的巨大改变(村庄或者住户)对家族的影响;4)通过对多黄土高原这一地区的多个历史强震次生灾害的空间分析,分别介绍各次地震触发灾害对居民点布置、地名、土地利用类型、地方民俗等方面的持续影响,从而建立初步的黄土高原历史强震次生灾害与人居环境关系。
   本项研究包含的震例包括1303年洪洞8级地震、1556年华县8 1/2地震,1718年通渭7.5地震,1920年海原8 1/2地震等,详细阐述各次震例的共性及个体差异。
关键词
黄土高原,历史地震,地震滑坡,滑坡制图,地震文献资料
报告人
徐岳仁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稿件作者
徐岳仁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