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区啮齿动物活动对高寒草甸退化及土壤侵蚀的响应机制
编号:37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0 22:31:07 浏览:152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10:2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4A] 4A、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4A-4] 4A-4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上游主要的产流区、水源涵养区,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最特殊、最脆弱的区域之一。高寒草甸作为黄河源区典型的覆被类型,近年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其中高原啮齿动物活动作为草甸退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黄河源区小型啮齿动物分布有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它们的掘穴啃食行为不仅破坏草甸原有土壤结构和群落特征,而且堆砌形成的松散鼠丘最终形成斑块裸地以及为土壤侵蚀提供物源。通过在高寒草甸啮齿动物活动较为频繁地区选取典型样地,初步调查鼠害退化区的植被生长情况、根-土结构差异性以及土壤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并以此揭示啮齿动物活动与草甸退化的内在作用机制。此外,在鼠害退化区选取一定数量的鼠洞、鼠丘及退化秃斑地,通过定点设置样方后定期检测鼠洞、鼠丘和退化秃斑地的形态变化特征和植被群落的演替情况,同时开展相应的水力侵蚀试验,查明啮齿动物活动下退化草甸的土壤运移规律和侵蚀强度特征,并定量描述土壤养分流失状况,明确啮齿动物活动对土壤侵蚀到底产生何种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啮齿动物活动破坏草甸植被和土壤严重,它们不仅扰动草甸地下根-土结构、改变原生草甸的土壤物理力学特性,而且松散鼠丘的堆积、掩埋以及鼠类动物的啃食作用都会导致退化秃斑地的形成以及高寒草甸的持续退化。啮齿动物活动对水力侵蚀具有强化作用,经由其堆积而成鼠丘土壤的侵蚀程度显著高于其它不同植被覆盖下的退化秃斑地,并与降雨强度、坡度等呈正相关,与植被盖度和土壤结皮强度等呈负相关。土壤流失量随降雨持续时间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土壤养分流失状况与土壤侵蚀程度密切关联,即土壤侵蚀越严重时土壤养分流失越多。此外相关性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经由啮齿动物活动导致退化草甸区的土壤基本物理力学特性和植被盖度等均与土壤侵蚀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啮齿动物活动通过改变原生草甸植被群落及土壤特性从而加剧土壤侵蚀,而土壤侵蚀通过损耗土壤养分致使土壤贫瘠化最终导致草甸进一步退化。研究结果将对揭示高寒草甸退化形成机理、土壤侵蚀规律以及为今后当地的生态植被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啮齿动物活动; 高寒草甸退化; 土壤侵蚀
报告人
童生春
青海大学

稿件作者
童生春 青海大学
李国荣 青海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