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稻田磷循环的响应及其转化机制
编号:37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2:19:26 浏览:18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6:13(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3min

所在会场:[4B] 4B、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4B-1] 4B-1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暂无文件

摘要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重要原料,大气中CO2浓度升高(eCO2)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提高生产率,这就是指CO2的施肥效应。长期以来,eCO2的施肥效应一直被视为未来全球粮食安全有效保障之一。然而,CO2施肥效应容易受土壤养分胁迫影响。例如前人发现长期高CO2条件下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氮 (N)发生明显下降,导致eCO2对植物的施肥效应逐渐下降甚至消失。目前,eCO2对土壤磷循环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培养条件和时间尺度上的结论不一。自然生态系统中更多是增加或维持土壤磷的有效性;农田生态系统零星研究发现,eCO2会减少旱地土壤磷的有效性以及有机磷含量。这些已有研究基本基于中短期试验,目前尚缺少十年以上长时间尺度的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试验,极大地限制了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磷循环的精准预测。
研究结果表明,长期CO2 浓度升高会导致稻田土壤磷有效性经历短期上升、长期显著下降,有机磷则呈现短期下降长期上升的趋势,且有效磷的显著降低与有机磷的增加趋势在高磷和低磷两个FACE试验中均得到证实。时间尺度上的差异性原因主要在于:初始阶段微生物作用增强了磷的净矿化作用,导致有机磷的消耗与有效磷的增加;土壤有效磷的源主要有两种途径,i)eCO2显著增加作物产量与根的生物量导致有机磷库持续增加,部分有机磷通过矿化作用转化,ii)土壤中铁铝氧化物或钙质矿物结合态磷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转化,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以上两种途径贡献的有效磷远不能弥补作物生长对磷的需求量,因此导致土壤有效磷的持续损耗。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水稻土,磷
报告人
汪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稿件作者
汪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