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地区臭氧及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编号:367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9:27:11 浏览:18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09: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4B] 14B、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14B-4] 14B-4 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攻关取得显著成效,PM2.5浓度下降明显,但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明确臭氧前体物变化趋势是阐明我国臭氧污染形成机制的基础。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对臭氧重要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控制效果如何仍未得到有效评估。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2015-2022年对流层臭氧浓度时空变化趋势,并使用统计方法解析了气象和人为因素对臭氧变化趋势的影响。本研究使用卫星观测甲醛柱浓度和NO2柱浓度分析了臭氧前体物和敏感区变化特征。为进一步评估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对VOCs的治理效果,本研究选择北京为例,分析了2015年至2019年在北京城市站点在线观测获得的4000余个有效VOCs观测样品浓度,阐明了北京市VOCs长期变化特征,并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解析气象对VOCs浓度变化的影响。2015-2019年,VOCs总浓度在2017年达到峰值,2019年VOCs总浓度最低,下降了63.5%,排放和气象对VOCs分别贡献了34.1%和29.4%的VOCs浓度下降。我们发现烯烃和炔烃从2015年到2019年显著减少,相比之下,从2015年到2017年,芳香烃的贡献大幅增加,多种芳香烃在2019年的混合比例高于2015年,表明芳香烃可能是未来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物种。甲苯/乙烯的变化表明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政策来控制溶剂使用中的VOC排放。本研究结果将促进我们对当前环境空气VOC浓度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开展VOCs控制和臭氧形成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
臭氧,对流层,挥发性有机物,变化趋势
报告人
李晶
副研究员 北京大学

稿件作者
李晶 北京大学
谢绍东 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