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气环流下减排对臭氧汇区污染控制的有效性
编号:366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9:19:17 浏览:159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7:3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14C] 14C、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14c-1] 14C-1 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近年来臭氧浓度逐年上升,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污染天气占比逐渐增加,臭氧继PM2.5之后备受关注.地表臭氧浓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其中气象条件决定臭氧浓度逐日的变化,而气候因素(天气类型、温度、湿度、辐射等)决定臭氧长期变化趋势. 华中处于臭氧汇区,每年受到其他地区输送的污染物超过50.0%。在具有臭氧汇区特征的地区,分析不同天气环流下有效减少排放,控制臭氧污染,少有相关报道。利用第五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ERA5)业务全球分析数据,对2013 - 2019年中国中部地区的天气环流进行了分类。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在不同天气环流条件下,控制污染物排放对武汉地区减少臭氧污染的效果。按照lamb-jenkinson方法分为27种环流型,9种类型的污染日数占总污染日数的81.3%。前两种环流型(A或C型)的特征是由于高压系统反气旋或低压系统气旋的作用,导致中部地区天气条件稳定,污染物在此聚集。敏感性试验对A型天气模拟的结果表明,此污染天气主要是由于当地排放源引起的,通过减少本地人为排放能有效控制武汉臭氧污染,减去华中、湖北、武汉地区人为排放武汉臭氧分别降低56.3%、46.9%和24.2%。另外7种环流型呈输送型特征污染,污染物主要来自沿东、北、南方向。对SE型模拟结果表明,此污染天气主要是由于东南方污染物的输送,减去华东、华南、珠三角地区人为排放武汉臭氧分别减少46.5%、25.8%和45.2%。
关键词
臭氧污染,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WRF-Chem,臭氧减排
报告人
马静
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马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