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排放影响城市大气氨浓度的同位素证据
编号:3636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7:30:45 浏览:187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4: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4C] 14C、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14c-1] 14C-1 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暂无文件

摘要
       随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的实施,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碱性气体氨的减排政策却迟迟未落地,导致铵盐气溶胶成为我国大气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由于种植业和畜牧业是氨排放大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推进氨减排的倡议不断被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农业源排放的氨气到底有多少能够传输到城市,进而影响到大气细颗粒物的浓度水平,这个基础科学问题并没有清晰的答案。
  氨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较短,其浓度高值一般出现在排放源周围的大气环境中。离开排放源后,氨很容易与酸性前体物反应而进入颗粒相。同时,氨在大气扩散过程中会发生干沉降或被植被和土壤吸附。上述因素都导致农田排放的氨气很难发生长距离传输而进入城市大气中。每年三月,伴随着温度升高,华北农田春播施肥进入密集阶段,这一场景为检验农业活动对城市大气氨浓度的影响提供了最佳时机。 
  本研究发展了一套能够在小时尺度上测量大气氨氮同位素的方法,进而对春季施肥期间城市氨气来源进行了定量解析。结果发现,华北农业源(施肥)排放对北京大气氨浓度的最大贡献为43.5% (26.0%);如果考虑大气传输过程中氨气与铵盐之间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农业源(施肥)的贡献仅为29.1 % (12.8%)。该研究认为,即使在氨挥发强烈的春季施肥期间,农业活动也不是城市大气氨的主要来源。
  尽管农业活动对城市大气氨的影响有限,但本研究提供的同位素证据表明,华北农业氨排放的确能够发生长距离传输而直接影响北京氨气浓度,这一结果挑战了氨排放后主要发生近源沉降的传统观点。本研究结果还提示未来在农业氨减排基础上,进一步削减机动车等非农业源排放将有助于缓解氨排放引起的城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
 
关键词
氨气,氮同位素,来源解析,农业源,非农业源
报告人
顾梦娜
山东大学

稿件作者
顾梦娜 山东大学
潘月鹏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孙倩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