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中的湍流作用机理
编号:350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5:03:17 浏览:166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3:4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4B] 14B、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14B-1] 14B-1 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重霾污染天气过程与小静风、稳定边界层密切相关。在静稳边界层情形下,湍流运动较弱,次中尺度运动影响凸显,湍流间歇现象多发,湍流通量估算的不确定性增加。由于缺乏有普适意义的污染物湍流特征和湍流输送参数,对污染天气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相互影响,以及污染物输运的湍流作用机理理解有限,直接影响了空气质量预报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正确描述,影响数值模拟水平。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大气边界层与大气污染综合实验资料,发现霾污染天气发生时大气边界层湍流呈现耦合和解耦两种显著不同的结构特征,耦合湍流结构对应着传统边界层理论可以描述的范畴,但是解耦湍流结构超出目前大气边界层理论和参数化方案可以解释的范畴;针对解耦湍流边界层的诸多难点,本文研发湍流间歇自动识别和湍流数据重构算法,探讨重霾污染过程及不同污染阶段的湍流间歇性特征,以及对湍流通量估算的影响和订正;从湍流能量角度出发,定义湍流间歇性定量识别指数,给出轻污染天气向重污染天气转换的湍流间歇指数阈值,提出重污染天气过程“湍流隔板效应”的物理概念模型,发现湍流隔板增强和减弱过程中存在次中尺度运动和湍流运动的能量转换;揭示重污染天气污染物爆发性增长和快速累积的湍流作用的物理机理,合理解释了边界层结构与污染物浓度不匹配的观测事实。研发细颗粒物浓度湍流通量获取方法,实验给出细颗粒物浓度通量-廓线关系和湍流扩散参数,完善空气质量预报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拓展Monin-Obukuhov相似性理论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为稳定边界层研究、空气污染预报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大气湍流,霾污染,细颗粒物湍流输送,相似性理论
报告人
任燕
副研究员 兰州大学

稿件作者
任燕 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张宏昇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