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大气单颗粒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编号:349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4:57:24 浏览:181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2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14A] 14A、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14A-2] 14A-2 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东南亚污染物在季风前向青藏高原输送的通道,其化学成分和大气处理对单个颗粒大小分布和混合状态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单粒子气溶胶质谱仪(SPAMS)研究化学成分的局部排放与运输颗粒的相互作用,并评估不同颗粒类型的混合状态和二次形成。TP颗粒主要分为6种类型:富钾型占总颗粒的比例最大(30.9%),其次是生物质燃烧型(18.7%)。大部分颗粒类型主要从采样点周边和中缅边境输送;而来自印度东北部和缅甸的气团对BB(31.7%)和Dust(18.2%)类型的数量分数影响较大。同一气团内气象条件的差异可引起化学成分的显著变化,尤其是化学成分类型Dust和EC-aged,分别为93.6%和72.0%。铵盐和粉尘颗粒粒径较大(~ 600 nm),其他类型颗粒粒径峰值出现在~ 440 nm。与富含硫酸盐(97HSO4)相比,TP颗粒内部混合的硝酸盐(62NO3)较少,这主要是由于硝酸盐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挥发。二次组分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受TP区域PBL高度变化较大的影响,大气氧化的形成能力差异性明显,但相对湿度(RH)能显著促进二次组分的形成,尤其是97HSO418NH4+。该研究为提高对TP区域高时间分辨率下颗粒组成、粒径分布、混合状态和老化机制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单颗粒,化学特征,混合状态,二次形成
报告人
李丽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稿件作者
李丽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王启元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田杰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刘卉昆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张勇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Hang HoSteven Sai 美国沙漠研究所大气科学部
冉伟康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曹军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