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军运会前后大气PM2.5化学组分和来源
编号:3464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6 13:50:23 浏览:229次 快闪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15: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14C] 14C、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14c-1] 14C-1 气溶胶与大气环境

演示文件 附属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基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前后武汉大气细颗粒物(PM2.5)及其化学组分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了管控前、管控期和管控后PM2.5的质量浓度和化学组分,并通过PMF结合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开展来源解析。研究揭示了军运会前后武汉市PM2.5对本地和周边区域管控措施的响应,可为PM2.5的区域精准防控提供依据。在减排措施影响下,管控期间ρ(PM2.5)为(31.3±12.0)μg·m−3,比管控前降低14.7%;而二次组分有明显生成,其中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SNA)质量浓度升高25.6%。管控后由于湿度降低和西北气团的影响,SNA的质量浓度降低36.9%,矿质元素的质量浓度升高4.7倍。源解析表明管控前后机动车尾气的整体贡献率变化不显著(P < 0.05)。管控期工业排放和燃煤贡献分别较非管控期降低68.1%和43.7%,二次源贡献上升89.5%。由于并未针对机动车尾气采取大规模控制,管控期NO3和NOx的质量浓度分别升高了6.13 μg·m−3和3.56 μg·m−3,机动车尾气的峰值[(10.9±3.67)μg·m−3]出现在21:00,与管控期间货运车辆仅在夜间被允许通行有关。长江武汉段的禁航导致长江中下游航道船舶排放降低48.8%。长江安徽段附近存在开放源和工业排放的高值区域,反映了沿江密集分布的工业活动和道路运输。管控后开放源贡献量升高6.6倍,源区主要分布在襄阳和荆门。

 
关键词
武汉军运会,细颗粒物,管控措施,实时源解析,浓度权重轨迹,区域传输
报告人
刘世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刘世豪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孔少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