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泥炭及其环境变化记录研究
编号:345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5 16:45:38 浏览:211次
口头报告
摘要
雨养泥炭沼泽是一种重要的泥炭沼泽类型,是继黄土、冰芯、湖泊沉积等地质载体之后,成功应用到记录过去环境变化研究的新兴地质档案。东北大兴安岭、长白山雨养泥炭是在相对寒冷、高湿的生态环境中形成的,主要造炭植物是泥炭藓,迄今为止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干扰较小,是获取自然环境变化信息的理想场所。本研究主要以重点剖析大兴安岭摩天岭雨养泥炭和长白山地泥炭沼泽的沉积记录为主线,进行210Pb和137Cs放射性技术测年,建立高精度的年代框架;通过干容重、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基本理化分析,探讨沉积剖面结构特征和泥炭沼泽发育历史;通过对对沉积柱芯泥炭灰分粒度、磁化率、化学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等指标分析,分离出人类活动强度信息与自然环境背景值,重建东北地区过去200年以来区域尘暴演化和环境污染历史。此外,还探讨了泥炭沼泽的碳累积和碳储量等问题,为全球湿地碳库提供了基本数据支持。
泥炭发育的地域性和广泛性为我们探讨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方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研究在实践上将揭示近现代自然尘暴演化历史及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为东北地区科学发展和生态健康提供政策支持;在理论上将进一步完善全球大气沉降的泥炭档案数据库,同时有利于丰富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