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的黄河源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
编号:3442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5 15:13:51 浏览:13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1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20] 20、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 [20-2] 20-2 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研究背景: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 16%,全境高原、山地、盆地、丘陵、河谷交错分布,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大力推进黄河源区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是实现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推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措施。在黄河源区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研究,明确不同分区的主导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能够为分区分策、因地制宜的进行自然资源管护和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研究内容:本文采用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生境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作为黄河源区水土热资源匹配空间异质性的衡量指标,通过分析研究2005-2020年不同关键带分区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规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作为分区指标,在黄河源区地球关键带一级分区的基础上进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划研究,为黄河源区不同地球关键带分区基础上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保护修复方向提供科学的思路。
研究方法:基于ArcGIS聚类分析模型和和地理信息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以地球关键带分区分类理论为指导,以黄河源区的地理基础要素特征、气候区划特征、自然地理分异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特征、典型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分区依据和分区原则,探讨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修复分区方法与措施。
研究结果:在黄河源区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分区研究,一级分区充分考虑地貌类型、气候、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多种因素叠加分析进行分区,在遵循全域统筹和因地制宜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分组分析模型和多因素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二级分区与三级分区,根据一级分区成果,在保证区划单元完整性的前提下,遵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和典型生态问题进行二级和三级分区的确定。基于地球关键带分区理论和土地类型的自然属性将黄河源区划分为六个一级区,并在此分区基础上根据主导生态功能和典型生态问题识别将黄河源区划分为25个主导生态功能区和75个生态保护与修复区。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生态系统服务;
报告人
宋芊
教师 青海大学

稿件作者
宋芊 青海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