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超级干旱事件的水汽溯源和传输异常分析
编号:3390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5 15:04:08 浏览:17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5:49(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8min

所在会场:[20] 20、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 [20-3] 20-3 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极端干旱事件中水汽输送与水汽收支过程的影响尚未引起学界关注,但对于提高干旱事件中水循环过程的认识至关重要。为此,聚焦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两次破纪录干旱——2011年冬春连旱和2019年伏秋连旱。基于水汽追踪模型和陆-气水循环框架针对长江中下游两次超级干旱事件进行水汽溯源与水汽收支分析,基于水汽传输拆解方法厘清了两次干旱事件的主导大气物理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如下:(1)两次干旱期间,降水再循环率明显增加,尤其是在2019年伏秋连旱期间由14.5%增至22.9%。2011年冬春连旱期间,外部平流水汽输送减少27.8%,主要是来自我国东北地区和渤海与来自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水汽分别减少22.3%和25.7%所导致;2019年伏秋连旱期间,外部平流水汽输送减少43.8%,主要是来自西南路径的孟加拉湾和我国南海的水汽减少26.8%所导致。(2)在局地角度,2011年冬春连旱(2019年伏秋连旱)期间,来自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水汽运输减少导致长江中下游水汽亏缺进而引发干旱,这是由于强烈的大气辐散运动加强了下沉气流,促使长江中下游水汽流失,形成不利降水的条件。水汽输送的减弱是由季节性平均气流而非瞬变涡动主导,以大气环流变化为主的动力作用较比湿变化为主的热力作用在驱动季节性平均气流上占主导地位。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极端干旱期间的大气水循环异常过程,并提高对水汽输送及其控制过程的认识。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事件,水汽追踪,水汽收支,动力和热力过程
报告人
管延松
学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管延松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顾西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