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及时空异质性研究
编号:325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11:31:44 浏览:191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09: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2min

所在会场:[8C] 8C、城市与区域地理 [8C-1] 8C -1 城市与区域地理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贸易网络不断复杂化和扩大化,加速了资源环境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资源环境影响。国际贸易成为全球污染的主要载体,尤其是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问题引起广泛热议。鉴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和增加值之间的不匹配会导致全球碳不公平交换问题出现。基于此,本研究利用Eora全球供应链数据库,构建了1991-2016年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隐含碳排放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及不公平指数,并对12个区域的碳排放与增加值的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欧美和东亚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获得的增加值始终占全球总量的55%以上,并且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所占全球总份额低于这些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获得的增加值所占全球总份额,说明这些地区以较低的环境成本获取了贸易利益;(2)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行业占比变化不大,但行业之间异质性明显,农林畜牧业、电力和热力行业、石油和化学工业、交通运输业与金融服务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3)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中国、俄罗斯和中东等)单位贸易增加值——碳不公平交换指数远高于美国、东亚、欧洲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高出3~8倍,表明这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提供中间产品时得到每一美元增加值所进行的碳排放要低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4)全球各地区受益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南美、欧洲、东亚等)处于绝对受益状态,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中国、俄罗斯、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处于绝对亏损状态,总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特征。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在碳减排技术上的相对差距,因此从全球角度,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技术”转移是实现全球碳减排的关键且有效的路径。本研究以期在实现全球碳中和过程中,基于污染转移视角下的贸易结构优化和责任划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
国际贸易;碳排放;贸易增加值;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不公平交换
报告人
寇敬雯
兰州大学

稿件作者
寇敬雯 兰州大学
马维兢 兰州大学
李程祎 宁夏大学
马忠 西北师范大学
薛冰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