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揭示隐藏的日侧低纬磁层顶行星际驱动因素
编号:31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08 09:55:24 浏览:224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6日 09:0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11] 11、空间物理与空间探测 [11-3] 11-3 磁层物理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磁层顶是地球磁场的外边界,它的形状和大小受多种行星际参数驱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用以测定并排序,不同行星际参数影响磁层顶平衡距离(Magnetopause Standoff Distance, MSD)的能力。本研究中使用10年(2007-2016)的THEMIS卫星磁层顶穿越数据,和OMNI的行星际参数,训练了一个深度神经网络磁层顶模型。我们结合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 (SHAP) 技术,使通常被认为是“黑盒”的机器学习模型变得可解释。SHAP源自于博弈论。通常认为,太阳风动压和行星际磁场的BZ分量是控制MSD的两种重要行星际参数。然而,可解释机器学习认为行星际磁场的强度是第二重要的驱动因素,其重要性排在行星际磁场BZ之前。在本研究中,可解释机器学习和观测证据都指出,不应该忽略行星际磁场强度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第一次将“可解释”的概念应用于机器学习磁层顶模型。可解释机器学习展现了在提高对日地环境中复杂物理过程理解能力中的巨大潜能。
关键词
磁层顶,行星际磁场,可解释机器学习
报告人
李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稿件作者
李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孙杨轶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