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简化转录组测试的长江流域水源水和饮用水中关键致毒物质鉴别
编号:3107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12 20:28:52 浏览:188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8日 09:05(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5min

所在会场:[5A] 5A、环境科学 [5A-4] 5A-4 环境科学

暂无文件

摘要
大量的污染物如药物和个人护理品、农药等会在生产使用的过程中进入到地表水乃至饮用水中,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当前,饮用水中仍有大量的污染物尚未识别、危害未知,亟需建立评估与识别方法,揭示饮用水的危害效应和关键致毒物质。效应导向分析(Effect-directed analysis, EDA)通过将化学分析与毒性测试相结合,是识别复杂环境介质中关键致毒物质的有力手段。然而,现有EDA研究中毒性终点有限、终点之间关联性弱,为此,近年来有学者尝试采用分子水平毒性测试方法,如简化转录组测试(Reduced human transcriptome, RHT),来反映环境样品的综合毒性。然而,由于缺乏化合物与基因的联系,导致难以识别通路效应的关键致毒物质。
为此,本研究拟利用人类简化组测试定量评估长江流域饮用水的综合毒性,识别敏感效应通路,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化合物-通路作用关系的通路关键致毒物质的可疑性/非目标性鉴别方法,最终将建立的RHT-based EDA应用于长江流域典型水源水和饮用水中识别敏感通路的关键致毒物质。
生物活性评估结果表明,中下游水样相较上游水样具有更高的生物效力,即污染水平更高。激素信号通路和免疫通路在长江流域饮用水中兼具普遍性、敏感性和难去除性,其中,雌激素受体通路敏感性最强,值得重点关注。针对最具代表性的雌激素受体通路活性,进一步利用构建的基于通路效应的可疑性/非目标性毒物识别方法,识别其中的关键致毒物质。通过可疑物识别共鉴定出39种通路活性物质,通过非目标性识别鉴定出16种雌激素活性物质。毒物确认结果表明,己烯雌酚的雌激素活性当量与水体雌激素活性当量显著相关,是水体中雌激素效应的关键致毒物质。此外,玉米赤烯酮和氯硝柳胺可以贡献中下水水样中高达54%的雌激素活性当量,是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关键致毒物质。
 
关键词
人类简化转录组,效应导向分析,雌激素效应,关键致毒物质鉴别,饮用水
报告人
郭婧
助理研究员 南京大学

稿件作者
郭婧 南京大学
史薇 南京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