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大气-植物/地表交换过程与通量
编号:3083 访问权限:私有 更新:2023-04-25 16:44:40 浏览:165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3年05月07日 10:2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5min

所在会场:[5A] 5A、环境科学 [5A-2] 5A-2 环境科学

演示文件

提示:该报告下的文件权限为私有,您尚未登录,暂时无法查看。

摘要
受三峡大坝季节性蓄水-放水影响,三峡库区消落带形成了“淹没-落干”周期性“蓄清排浊”模式,由此可能改变库区污染物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表明多环芳烃(PAHs)是消落带POPs中首要污染物。基于此,采集消落带成对大气气态-颗粒态、大气-植物和大气-土壤样品,探讨16 PAHs大气-植物/土壤/水体的交换行为。研究表明,大气、植物、土壤和水体中PAHs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7.83±4.91 ng/m3、442.97±178.22 ng/g、82.65±17.41 ng/g和48.77±6.68 ng/L。采用McLachlan“一室模型”分析PAHs大气-植物交换过程,发现主要吸收途径为大气-植物两相之间的动态平衡分配,且该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为植物本身,植物中PAHs浓度与组成体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采用“逸度模型”发现,大气-土壤年均交换通量为-32.37 ng/m2/d,总体表现为挥发趋势,其中3环PAHs表现为由土壤向空气中挥发,5-6环PAHs表现为由空气向土壤中沉降,而4环PAHs在不同季节表现挥发与沉降角色的转换。采用Whitman“双膜理论”估算大气-水体年均交换通量为4.07 ng/m2/d,总体呈挥发趋势,3环PAHs表现为从水体向空气中挥发,4-5环PAHs表现为从空气向水体中沉降。消落带土壤和水体可能是3环PAHs潜在的“源”和5-6环PAHs潜在的“汇”。本研究揭示了三峡库区消落带PAHs大气-植物/地表交换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可为国内外其他大型湖泊水库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提供典型范例。
 
关键词
三峡库区,多环芳烃,多介质交换
报告人
赵岱寅
重庆大学

稿件作者
赵岱寅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王锋文 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5月05日

    2023

    05月08日

    2023

  • 03月31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5月25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地学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